思路決定出路,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具備新鄉村發展的思維模式,敢于創新,勇于突破。
從開放資源上突破,培育共享思維
鄉村有很多可資開發利用的資源,譬如土地、森林、河湖、建筑等等不可勝數。然而,相當一部分處于閑置或休眠狀態。需要有共享思維的理念,將資源化為吸引核,吸引企業資金、社會資本投建鄉村,實現共同發展。
從市場主導上突破,培育商業思維
堅持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原則,走市場化道路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打破單一政府支持發展模式,開放市場,引入更多的企業和投資主體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去。
凡是出現問題的農產品區域品牌,都是因為缺乏一個在品牌產權上明晰的、在市場經營上具有強大實力的企業法人主體。
一是品牌產權歸屬的主體不清,品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二是主體分散不強大,沒有培養起一個強壯的企業法人式的市場經營主體。
企業型經營主體是綱,綱舉目張,解決好經營主體問題,其它問題迎刃而解。
從政策扶持上突破,產業帶動思維
以產業扶持、金融政策扶持、人才培育扶持為主,尤其要注重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的發展力、輻射力和帶動性。只有扶大、扶強鄉村產業,才能增強鄉村的造血功能,激活鄉村的內生活力。
從吸引人才上突破,注入發展活力
引導鄉村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居宜業的創業基地,結合人才戰略,吸引創業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入駐鄉村,為鄉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從策劃規劃上突破,注重規劃引領
策劃規劃引領,注入鄉村發展新思想。尊重鄉村,善待鄉村。在遵循鄉村原有山脈、水脈、文脈的基礎上,加入創意元素、時代元素,優化鄉村功能布局,強化鄉村本土特色化發展。
從產業融合上突破,助推產業升級
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在《大特產》一書中表示,第六產業的本質是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成為一體。“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是真正的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農業多功能性的優勢,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循環農業等多形態農業產業,探索“村園融合”、“鎮園融合”等發展模式,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土地價值,提升農業收益。
從用地政策上突破,提供土地保障
深化土地改革,在不改變原有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活用集體用地、四荒用地、增減掛鉤、異地置換等系列政策,適當調整農業、旅游、康養等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從金融改革上突破,打破農業信貸瓶頸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打破現有金融供給不足、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的困局,構建聯結銀行、合作社、經營主體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政府部門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鄉村籌建發展基金,打破信貸瓶頸。
從宣傳營銷上突破,搭建城鄉信息橋梁
借助互聯網、APP、微信等現代新媒介,傳播鄉村生態農業理念,推廣農業品牌,傳播鄉村生活方式,傳播鄉村文化,搭建城鄉溝通的信息橋梁。通過網店電商、體驗店、社區直營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創新營銷模式,暢通鄉村產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