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后也稱“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后改名溫泉宮。
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繡嶺宮。華清宮始建于唐初,鼎盛于唐玄宗執(zhí)政以后。唐玄宗悉心經(jīng)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安史亂后,政局突變,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華清宮。
后歷代皇家有維修,到解放前已是湯池寥落,宮殿蕭疏。華清池,解放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
華清宮始建于唐初,鼎盛于唐玄宗執(zhí)政以后。唐玄宗悉心經(jīng)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故有“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之名句。
據(jù)清乾隆本《臨潼縣志》載: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年(755)的40年間,先后出游華清宮36次,有時一年兩去,其微行間出無法計算。游幸規(guī)模甚大,“千乘萬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輝光”。“八十一車千萬騎,朝有宴飲暮有賜”。等于把長安的政府機關(guān)搬到驪山,竟然以華清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安史亂后,政局突變,唐玄宗終于從皇帝的寶座上跌落了下來。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華清宮。
后晉高祖天福年間,把破壞的華清宮“改曰靈泉觀”,賜予道士。宋時,“湯所館殿,鞠為茂草”,建筑物已十分破爛。宋人只能根據(jù)華清宮的遺跡,“刊故宮圖于石”,讓后人知道唐代華清宮的全盛而已。
至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以前,有趙志古等人,組織民間力量,曾以15年的時間整修華清宮,曾建起三清殿等八座大殿,朝元、沖明二閣和九龍、芙蓉等湯池(據(jù)乾隆本《臨潼縣志》)。以后又逐漸蕭條。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2)冬十一月西巡時也重修過華清池(原華清宮),他曾“駐蹕溫泉”。民國時期,也有過幾次整修,可是華清池及驪山所存古建,大約就是清初重建后所保留下的格局,到解放前已是湯池寥落,宮殿蕭疏,一片破敗景象。
解放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辟湯池,修殿宇,建賓館,開花園,使古老的華清宮煥發(fā)了青春,成為人民群眾游樂之處。
華清宮內(nèi)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qū)、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qū)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huán)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驪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