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馬林村始建于唐代,由于人多村大,早稱“萬家村”,之后改名古長郡。后因西北山上長滿蕁麻草,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村名改稱“蕁麻嶺村”。在明宣德十年(1435年)筑城,高三丈三尺,方四里五十三步,南有承恩門,西有觀瀾門。后因明皇帝朱厚照來此視察,得名洗馬林。
傳說,在正德皇帝朱厚照年間(1491-1521)的一個夏天,皇帝朱厚照到此察看邊墻口界行至城西水泉又熱又累頗覺困倦,傳旨下馬休息,隨從接馬下泉洗飲,龍駒洗飲后頓覺爽快,仰頭高叫,厚照一見喜問:此處何地也?隨從答:萬家村西北、蕁麻嶺下,厚照曰:就叫此地洗馬林吧。從此得名洗馬林。
洗馬林鎮現僅存玉皇閣。清至民國時期曾為萬全區西部集貿中心。今天的洗馬林依舊散發著一種深沉的氣韻,并融進了人們行進的腳步間……
洗馬林曾有大小廟宇寺院30座。道光甲午年縣志記載,僅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就修繕過玉皇閣、地藏寺、關帝廟、城隍廟、觀音寺、靈官廟、三賢廟、白衣庵等8座寺廟。遺憾的是,這些古寺多已毀損,惟有一玉皇閣仍孤零零地守候在古鎮的中央,貯藏著千年的佛經。
關于玉皇閣內佛教藏經的來歷,當地的老人給我講了一個傳奇故事。一個盛夏的夜晚,洗馬林東大禪寺一片寂靜,院內松柏參天,亭臺相映,整個古剎在皎潔的月光下更顯巍峨參差。忽然,一陣悅耳的馬鈴聲把進入夢鄉的僧人們驚醒了,他們跑出來一看,院內堆放著32箱佛教藏經,卻不見一匹馬。端著燈四處尋找,意外地發現韋馱小殿的韋馱佛全身大汗淋漓。一時間,僧人們驚得魂飛天外,趕緊向韋馱下跪,主持流著淚激動地說:“佛祖有眼,派韋馱佛馱回經書,今夜大家就不要休息了,分頭準備,明天晾經清點數目……”
這個傳說在洗馬林流傳了幾百年,直到現在依然被街頭巷尾一臉認真的老人們津津樂道。東大禪寺拆除時,這些佛經就移存于玉皇閣內,而每年農歷六月六晾經的習俗則一直沿襲至今。
該鎮以文明生態村創建為契機,一方面營造“和諧、文明、互愛”的養老尊老社會氛圍,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紅白理事會,制定了喪事簡辦相關規定,剔除喪事迷信化,送葬排場化,切實做到移風易俗;同時由縣殯儀館和鎮民政辦牽頭,完善全鎮殯葬服務體系的質量建設,杜絕了喪葬浪費和攀比現象,實現了全鎮火化率100%。
該鎮倡導的“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舉措從根本上得到了群眾擁護。村民坦言,喪事辦得隆重與否,與孝和不孝沒有直接聯系,與其在親人死后大操大辦,不如將這些錢用在親人生前,讓親人在有生之年過得幸福快樂,也符合了中國傳統孝道。
萬全區洗馬林鎮始終把“關愛女孩行動”作為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的延伸,積極創新載體,完善工作機制,以家庭為單元,通過開展“五到家”活動,在全鎮營造了關愛女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