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鄉村由“興”到“衰”,在唐宋時期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小農經濟使農民自給自足,中國的鄉土社會也走向了一個巔峰。然而,隨著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城市化的興起,鄉村在世界范圍內衰落。中國的鄉村也在鴉片戰爭、列強入侵,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逐步走向沒落。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化,改革開放使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數量超過2.8億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使城鄉人口流動帶來了許多變化,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建設市場的轉移,改變著中國社會結構。
近些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自然村的數量一直在持續減少。據不完全統計,每天都有80至100個村落消失。當下中國,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和貧困村不斷增多已成為當下中國,尤其是西部廣大農村不爭的客觀事實,留給人們的不是“鄉愁”而是鄉“愁”。
同時,城鄉差距的問題依然存在,并且十分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差別依然比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的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也不高。從城鎮居民需求角度看,對農產品數量的需求已不是問題,但對農產品質量要求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是對食品安全要求更高。
一方面,農村居民希望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可靠的社會保障、豐富的文化活動,過上富足現代化、有尊嚴的生活;另一方面,城鎮居民希望農村能夠提供清潔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恬靜的田園風光等生態產品,以及農耕文化、鄉愁寄托等精神產品。這些伴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新期待,都要靠鄉村的全面振興來實現。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三步走”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規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指南。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更加具體,對于農村基建重點、民生領域欠賬、多元投入保障等諸多核心問題都作出了詳細部署,更有操作性。同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國家將會從制度、人才、資金和規劃方面進行強化,即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強化制度性供給;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強化人才支撐;健全投入保障制度,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投入保障;制定國家鄉村戰略規劃,強化規劃引領作用。
“硬投入”和“軟環境”都不可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既是鄉村振興規劃的根本宗旨,也是最終目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廣大農村居民能否同步實現小康,不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也事關本世紀中葉能否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體現在農業和農村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