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公布了一批美麗鄉村建設的負面案例。在這些案例中,有的在鄉村修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等“形象工程”。有的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種植園藝植物、硬化道路;有的甚至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這些負面案例并非個案、孤例,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應該舉一反三,引起警惕。
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導者是來自城市、城鎮的地方政府,建設規劃、實施方案也往往來自于城市里的專家學者,他們很容易把城市思維帶入鄉村。但實際上,由于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歷史沿革、風俗習俗和思想觀念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異,鄉村和城市是異質程度很高的兩種社會形態和文明形態。鄉村建設要尊重鄉村的本質屬性,要遵從鄉村社會的特有規律辦事。如果美麗鄉村建設變成一種來自城市的異質力量,按照城市、城鎮的模式顛覆性地改變鄉村的原有格局,最終建成的可能不是“美麗鄉村”,而是“不鄉不城”、也不美麗的城鄉雜糅體。
跟城市、城鎮里的市區規劃不同,“聚族而居”是鄉村主要的居住形態。人們按照家庭、家族、宗族、姓氏為紐帶形成居住群落,以此奠定鄉村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基礎。在“聚族而居”的居住地選擇方面,鄉村地區很講究“風水”。比如在南方的許多山區鄉村,“背山面水”是房屋選址的基本“風水”原則。南方氣候炎熱、地氣卑濕,在山腳地帶或者山坡上建房,因地勢較高,可得干燥高爽、日照充足和空氣流通之利。臨近水源,又便于村民日常生活起居的汲水炊飲。這種居住形態不但科學宜居,而且房屋錯落在山水之間,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具有獨特的美感。如果生搬硬套城市的居住模式,在平坦地帶集中蓋房、集中居住,那么就不但浪費了寶貴的平地資源,也違背了鄉村社會的本質屬性,進而破壞鄉村獨有的社會和文化生態,有違建設美麗鄉村的初衷。

怎樣建設美麗鄉村?這個問題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全國各地在摸索創新中,已經總結出來行之有效的“十大模式”??傮w來說,都應該在尊重鄉村原有格局的基礎上,對鄉村的自然生態、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進行優化美化,使之更加科學合理、優美整潔,使鄉村煥發美麗新貌。
當然,不同之中也有普遍規律。對于一些各地鄉村都普遍面臨的問題,應該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著重解決。生態環境、景觀美感和社會治安,是各地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都應該優先關注的重點內容。
很多鄉村早就不復天藍云白、山青水綠的面貌了。鄉村地區的環境污染,甚至比城市更加棘手。既有農業生產造成化肥、農藥污染,也有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造成的污染。由于鄉村缺乏環保配套設施,治理環境污染相當艱巨。
最近二三十年,鄉村地區修建了大量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式樓房,許多樓房的外墻沒有任何粉刷裝飾。這種雜亂無章的“裸房”已經構成嚴重的視覺污染。傳統鄉村民居格外注重美觀,民居中普遍采用的白墻、黛瓦、飛檐,加上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材和房屋造型,與自然景物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從宛如國畫的傳統民居,到現在遍地刺眼的“裸房”,這種美學傳統的失落令人遺憾。傳統民居注重藝術美感的優良傳統,應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得到回歸。
鄉村治安形勢嚴峻也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突出問題。這里既有監管部門力量薄弱的原因,也有家族勢力、宗族勢力的干擾,還因為鄉村普遍缺乏組織化、社會化,“一盤散沙”的現狀。管好鄉村治安,除了要強化基層政權、打擊鄉匪村霸勢力之外,還要重建鄉村的社會生態,使鄉村成為聯系緊密、互動頻繁、和諧有序的社會有機體,恢復社會治安的自治力量。
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和復雜性。但只要不回避問題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在總結過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就一定能夠走出更加富有成效的建設新路。(文章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