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qútánsì),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依松花頂,南對照碑山。藏語稱“卓倉拉康果丹代”,又稱“卓倉多杰羌”,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始建于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因所藏珍貴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聞名。瞿曇寺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歷史上瞿曇寺曾領屬十三寺。
瞿曇寺是樂都南山地區最大的寺院。位于樂瞿曇寺都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的瞿曇鄉,寺院選建在雄渾而清幽的風水形勝之地,沿著南向偏東的軸線布局,背倚羅漢山,前臨瞿曇河,面朝鳳凰山,遠可望雪山,同自然環境有機和諧地融成一體。寺院原圍有土城,形勢險固,可惜目前僅存殘垣斷壁。
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漢式廟宇形制,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全寺由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并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筑,兩側則對稱地建有御碑亭、小鐘鼓樓、回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
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后區巍峨壯麗,冠于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則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意象。
金剛殿是前中后殿的分界和過道,面積約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結構,不施斗栱。瞿曇殿居中院前部,面積為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設有比較深的半敞式抱廈三間,而其他三面則為封閉式回廊,是比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
瞿曇寺現存明朝漢藏文對照御制碑以及明清匾額十塊,明朝宣德二年所鑄青銅大鐘一口,香爐三鼎,明鈸、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米拉日巴石雕像,明清皇帝所賜的金印、景泰藍花瓶、象牙塔等許多珍貴文物。該寺左右迥廊的壁畫大約四百平方米,主要為佛本生故事。
寺內還珍藏著《甘珠爾》、《丹珠爾》、《宗喀巴大師文集》等佛經及著作三百多部,并有迎請自印度的舍利近百顆,供奉在佛塔內。瞿曇寺現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背云鼓"。那是一只石雕臥像,背上托起木雕的疊云,疊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高約1米,周5.3米。石象回首顧盼,鼻卷蓮花。
瞿曇寺曾紅極一時、盛極一方,曾領屬周邊13寺,有數千戶農牧民世代為寺院納糧服役。然而隨著明朝的衰亡它便逐漸勢微,尤其是因為受到羅卜藏丹津叛亂的牽連,清王朝停止了對瞿曇寺的賞賜,不僅取消佛差,而且連入寺的僧人也有所限制,使得曾經多達500人的僧眾被減至300人,到1949年前為60人。直到近年瞿曇寺修復后,寺院才又有了僧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