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開家鄉,在燈紅酒綠的都市打拼多年,快節奏的生活讓他感到忙碌又疲憊。他開始懷念小時候清幽淡雅的日子。于是,他回到最初的地方,把自家老宅改建成了最美鄉村民宿,重新找回了當初那份為夢想拼搏的熱情。
心中牽掛,最初的地方
陶清,1986年出生在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鎮的一個小山村里,那里山清水秀,竹海茶田環繞。
“常常去挖筍、摸魚、去山里摘野果、在水里嬉戲......那段日子是我最快樂的時光。”雖然年少的記憶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陶清至今說起時仍是遮掩不住的興奮。可惜,這樣無憂無慮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
在他12歲的時候,因為父母要外出打工,全家人便離開了老家到城市生活。陶清很爭氣,一路求學、工作、創業,逐漸在城市里站穩腳跟,并且有了美滿的家庭和兩個可愛的孩子。
但他說,不知道為什么,總是會“想家”。陶清口中的這個“家”,指的是在宜興小山村的那個老家。
有一次,他和爸爸回去,看到門前的大山蒼翠如昨,小溪依然歡快的奔騰著,當年親手植下的鐵樹已經四五人高了,香樟、水杉、櫻桃樹還是記憶中的樣子。
可是,原來的老房子卻在時光中變得老舊甚至坍塌了,院子也因無人打理而長滿了雜草,顯得滄桑又寂寥。
那一瞬間,陶清的心似乎被什么東西狠狠擊中,他說:“老房子就像一個老人,沒有陪伴,很孤單。”
陶清比誰都明白,這里承載了太多自己兒時美好的回憶,也是一家人生活的最好見證者。他當下決定,要復原曾經的家。他要讓父母在這里安享晚年,也讓自己的孩子在這里感受他曾經的快樂。
修舊如舊,將印記留存
陶清沒有猶豫,很快開始了“修舊如舊”的老屋改建計劃。
他說,“這是我出生年代的時代印記,不能抹去。正如我們每一個人要過的生日一樣,保留它就是紀念它。”
可實際上,改建比推倒重造要困難的多,但陶清仍堅持在設計上保留原有建筑的結構與風格,連老式居民樓里才有的“菱格”,也被保留完好。
“我希望有一天我奶奶回到這里,她不會覺得:咦,完全不認識了。所以我必須要保留一部分東西,比如這個窗格,每一個都是爸爸親自澆筑的,模型還留在那里。”
讓老屋新生,除了引入現代的裝修,這里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條小而精致的玻璃棧道。在施工的過程中,有一次陶清爬上屋脊,正好趕上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陽光照著竹林,從屋頂上望去,風光獨好。
仿佛受到啟發,他的腦海里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在這個屋頂上建一個玻璃鋼結構的露臺,可以坐在上面喝茶聊天看風光。“下面的屋脊對應的每一個房間床頭的位置,我都開了玻璃天窗,夜晚可以看見星星,白天被陽光叫醒。”
歷時三百多天,煥然一新的“老房子”終于出現在大家面前,卻又帶著熟悉的記憶。
如果說現在的房子跟以前有什么不同,也許最大的區別就是原來厚厚的墻壁變成了玻璃,于是風景毫無保留的走進了室內,而在里面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出去都是美景。
陶清說他在這個房子里還加入了一些“禪”的元素,設計了一個禪修的小空間。“我理解的禪就是安靜,讓心靈回歸最初的寧靜。”
回歸田園,隨性自在
現在的陶山居被評為了無錫最美鄉村民宿,并且已經開始營業。
曾經,只有一些老人住在這里,村子冷冷清清的。而現在,有人來這里休閑、放松,有人來這里聚會、辦生日趴,并且陶山居還會經常舉辦各種活動,讓村子重新熱鬧了起來。
陶清的孩子很喜歡這里,他經常帶他們去山上挖筍、去河里摸魚,去做一些他小時候做過的事,讓孩子們去感受自己兒時的快樂。
而他的媽媽,大家都稱“吳奶奶”,也成了這里的“大廚”。她用以前用過的土灶做飯,每天變著花樣給大家張羅好吃的。陶清很感動,他說,“還是記憶中的味道,而媽媽做的菜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
“吳奶奶”現在除了做飯,還自己種點菜,養幾只雞,用自家的桑葚、楊梅、青梅泡酒,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心里是說不出的高興。
城市中的燈紅酒綠,總會讓我們感到疲憊,找不到最初那份為夢想拼搏的熱情。這個時候,不妨回到最初的地方,找回心中的那一份純真。
就像陶清說的,“對未來有要求,對過去有保存”。這是陶山居的理念,也是最初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