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園位于山東濰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是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古典園林袖珍式建筑,有“魯東明珠”的美譽。
十笏園始建于明代,園中的硯香樓原是明朝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濰坊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在硯香樓的基礎(chǔ)上建了整座園林。
十笏園,又名丁家花園,位于山東濰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積2000平方米。地處山東平原的濰坊在清代是一個商業(yè)活動頻繁的地方。這里曾經(jīng)有十六座古園。十笏園在清光緒年間建成的十笏園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僅存的一座。由于濰坊處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故園林的風(fēng)格也顯出南方和北方兩種風(fēng)格。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蘇杭,也可北上京都。兩處各具的優(yōu)點長處在這個宅園中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怪不得,當(dāng)年康有為在園中居住三個晚上后寫了《十笏園留題》:“峻嶺寒松蔭薜蘿,芳池水石立紅荷。我來山下凡三宿,畢至群賢主客多。”園中不僅松蘿蔭深,而且池清亭秀。高朋滿座,文士競騷,給這個私家園林更增添了文人氣氛。散發(fā)出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氣質(zhì)、神韻。
十笏園原是明朝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康熙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過。后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間舊樓,題名硯香樓,開挖水池,堆疊假山,始成私人花園。
十笏園是整個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該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毀的后花園外,現(xiàn)存的建筑面積一萬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間,其中僅十笏園中的大小建筑就多達(dá)34處。
十笏園既是一處著名的古代園林她吸納了南北園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礎(chǔ)上又有獨到的發(fā)展,如今,又是濰坊市文物陳列館所,曾經(jīng)是濰坊市博物館原館址所在地,異彩紛呈的文物分批輪流陳列,向觀眾開放,使這座名園更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十笏園表現(xiàn)為北方園林的特點,但盡量做一些變體,使園林兼具江南園林的自由風(fēng)格:
第一是軸線與對稱。中軸上分南庭院、中山水、北庭院的格局。又是南北兩院夾一庭的形式。中軸上由南到北分別為十笏草堂、院門、島石、四照亭、院門、硯香樓。南院以十笏草堂為倒座(即坐南朝北)主廳,左右出耳房。耳房間數(shù)、大小不一,以此打破嚴(yán)格對稱。北院是以硯香樓為主廳,左右出耳房,再配以廂房。但是,東廂一層,西廂二層。東耳兩間,西耳一間。
第二是建筑形態(tài)。園林建筑的梁架用了斗拱、翼角起翹較為平緩,裝飾風(fēng)格較為渾厚,這些都是北方園林的典型特征。像四照亭這樣的水榭,也用了一斗三升,不能不說是受了北方園林的影響。但是,在欄桿做法上,還是盡量做得低矮、輕盈,倒是有幾分江南風(fēng)味。
第三是池周堆山、理水和建筑的布局深得江南園林的衣缽。池岸的進(jìn)退、駁石的堆疊與江南園林無異。東山的聳秀,孤石的玲瓏;亭樓的高居,廊舫的依水,都是江南園林的格局。但是這個山水格局是統(tǒng)一在軸線格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