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放眼全球,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日本:“一村一品”振興農村經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加速,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為扭轉農村人才短缺、資本外流、產業萎縮的局面,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于1979年提出了“一村一品”的發展理念,倡導增強農村地區活力、振興地域經濟。
據悉,“一村一品”通過引導農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本村的閃光點,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生產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并使這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例如,大分縣“豐后牛”是日本“和牛”品種之一,肉質細膩,脂肪均勻分布在瘦肉間,看上去如同冬天降下的美麗霜雪,故被稱為“霜降牛肉”,原先數量很少,價格昂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當地耕牛數量越來越少。
為了有效利用原來飼養耕牛留下來的大片草地,大分縣以20萬日元為一個認養單位,針對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開展了認養肉牛的活動,并用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利息,每年寄給認養人。后來,這種活動發展為一年一度的“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每年秋天,農家邀請肉牛主人來到牧場,酒足飯飽之后,選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測定器前大喊大叫,根據分貝大小評選優勝者。凡參與者,皆可通過抽獎獲得獎品,包括葡萄酒、調味品、大米、燒酒等當地特產以及當地酒店的住宿打折券等。
由此,大分縣的畜牧產業得到發展,閑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發展,為當地農產品打開了銷路。目前,大分縣已培育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300多種,總產值達10多億美元,居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位于日本九州地區第一位,香菇和麥燒酒在日本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居第一位。
英國:選擇鄉間是時尚和優雅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英國從城市遷往鄉村的人口劇增,已經超過鄉村進城的人數,越來越多懷有鄉村夢又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城里人成為“新地主”。在鄉村買個莊園或別墅,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很多英國人的理想。
英國人為何向往鄉村?這當然和優美的田園環境、便利的生活設施分不開——包括大商場、電影院、劇院、體育館等大型設施在內,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鄉間均有提供,在那些小到不能設立診所、郵局、圖書館、幼兒園的農村社區,英國政府推出了移動式服務。
此外,英國人對鄉村生活的追捧,離不開貴族的影響。歷史上,莊園是英國貴族生活的地方,它代表著財富、權力,也象征著優雅,這從《秘密花園》《唐頓莊園》《傲慢與偏見》等文學影視作品中可見一斑。在很多英國人心中,鄉村比城市更具吸引力,因為這才是生活品質的象征。
事實上,和英國相比,中國人對農村田園的眷戀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的文化傳統無不體現著這種鄉土情結。然而,隨著鄉村的衰落,不僅年輕人想去城市發展,許多老人也不愿留在鄉村。畢竟,在大多數人心中,“鄉下”似乎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因此,要想振興鄉村,當務之急是給農民換個身份。當農民不再代表階層與社會地位,而是代表以土地為對象的一種職業與生活態度時,此前單向流動的人口流回鄉間也就指日可待了。
意大利:有事找農協,集體力量大
意大利是農業大國,糧食產量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從農業發展史看,農企協會在實現意大利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意大利托斯卡納農業企業協會主席弗蘭切斯科說,農企協會作為非官方會員組織,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主要工作是把農民聚在一起,幫助他們做事情。他認為,有了組織就具備了集體的力量,個體農戶有事都找協會辦,減輕了政府的負擔。
據介紹,意大利的農業企業聯合會在20個大區(相當于我國省級行政區劃)都有分會,通常稱為協會。農企協會收取會費,提供各類服務,其中包括政治事務、稅收事務、雇傭事務、技術培訓、設備購置、法律援助和價格協調等。弗蘭切斯科說,農企協會也發揮著類似工會的作用,為農民爭取合法權益。
弗蘭切斯科表示,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農企協會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務,其中包括了解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使當地的“土政策”與歐盟的政策協調起來,提供財政和法律方面的援助,特別是與歐盟政策沖突的法律糾紛解決方案。
一家農企協會負責人表示,意大利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陽光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是歐洲的糧食、蔬菜、水果、葡萄酒、奶、肉等農畜產品的主要供應地。歐盟和意大利政府對農業都給予了高度的支持保護,使意大利成為世界農業保護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該負責人表示,他曾多次前往中國,他認為中國農村的“硬件”越來越好了,基礎設施逐漸完備,現在需要進一步改善“軟件”。如果能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協會的援助服務,為農戶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他們務農的積極性,中國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美國:農業保險與科技助力規模化經營
在芝加哥斯圖爾特農場,鮑勃·斯圖爾特、布拉德·斯圖爾特兄弟兩人經營著面積達8000英畝的農場,一半種植玉米,一半種植大豆。農場還有一片樹林,用來養殖馬匹。
斯圖爾特兄弟都畢業于伊利諾伊大學,有農業經濟學學位。在幾家知名企業從事與經濟和營銷有關的工作之后,他們選擇回到家鄉,幫助父親經營管理農場。這一選擇與美國宜農惠民的農業政策密不可分。
2014年,在農業法案的框架下,美國國會預算局的預算是:80%的農業支出用于食物補貼,8%用于農作物保險,6%用于環境保護,5%用于農產品生產,剩下的1%用于其他,包括貿易、信貸、農村發展、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等。
農業災害損失具有面積廣、數額巨大的特點,私營保險公司難以單獨承擔農業保險的巨大風險。美國農業保險產品主要由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設計和管理,委托私營保險公司進行銷售。據悉,美國農業保險項目涵蓋的農作物品種已超過100種,參與各種農業保險的農業用地面積占全部農業用地面積的89%。在保費方面,聯邦政府對投保的農場主給予相當于保費50%~80%的補貼,農場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費就能參加農業保險。
美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與科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密不可分。斯圖爾特農場有50多種現代化農業作業設備,農場中還安裝了幾臺氣象設施,預測并記錄農場的降雨量和氣溫。氣象設施同互聯網、全球衛星氣象系統連接,只需要在手機里安裝應用軟件,就可以隨時了解農場的氣候狀況,從而決定一天的工作是在田間勞作,還是在室內整理機械。
與此同時,美國大學的農學教授一直在給農戶和牧民提供幫助。他們每年定期到農戶、牧民家中,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推廣新的農技研究成果。聯邦政府依據貢獻大小、實際工作價值,安排各大學農學院的農業研究項目撥款。
美國還有許多非營利組織,其中的許多工作人員擁有博士學位,專業知識豐富。他們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方面,給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培訓,教農民如何科學種田;另一方面,對農業生產質量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這既保證了美國農業生產安全、高效地進行,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美國農民的利益。
法國:鼓勵發展生態農業
法國是歐洲農業大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位居歐洲前列,相關技術標準被歐盟借鑒而成為歐洲生態農業的技術藍本。
上世紀80年代,“生態農業”一詞正式出現在法國法律中。但早在此前,生態農業在法國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如今,法國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占全國農業用地面積的5.7%,占地約150萬公頃。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綜合了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在生態上和經濟上均實現了良性循環,有利于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發展和振興農業的一個有效途徑。
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法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甚至頒布專門法律,先后制定了20余個帶有生態農業標簽的技術指標。生態農業標簽是法國5種標注產品質量和原產地的標識之一,證明產品符合法國有關法律的規定,保證產品的有機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完全尊重生態平衡和農民自主權,未使用殺蟲劑、化肥、轉基因物質,嚴格限制使用各種有副作用的物質,其中加工類產品的配料中至少95%經過政府部門委托授權的認證機構的檢驗。
為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法國還專門設立未來發展基金,每年投入300萬歐元。政府在發展規劃以及實踐方面的未雨綢繆和積極作為,向市場發出了積極信號,引導社會資源向生態農業聚集。
生態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學習法國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我國更好地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吸引青年勞動力返鄉就業,緩解城鎮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