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不走進悠遠樸雅的園林,如何能讀懂春之神韻?不穿越歷史與文化的樊籬,怎覺園林的驚艷?多數人對于古典園林的印象無非是小橋流水,楊柳依依,亭臺樓榭,落英繽紛,看到的一切都恰到好處,但可知方寸間另有乾坤?
園林中的形式美,有很多種,今天,我們來看看江南園林的疊石造山之美。園林中的山石被認為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就能體現園林中的山石富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筑山起源于秦漢,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于唐宋時期,成熟于明清時期。就筑山藝術和技術而言,手段越多越好。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有假有真,作假成真,是江南園林筑山的創作宗旨。
從筑山的分類上來講,江南園林的假山大致可以分為寫實類假山、寫意類假山以及貼璧山。
寫實類假山
園林中,寫實類假山是對客觀物象的實際描述,其特點就是強調物象的自然特性和本身氣質的渲染。這類假山是對真山進行概括、提煉后的濃縮形式。既有山的形態和氣勢,又有石的變化和趣味,既有景可供靜觀,又能引人萬千思緒,這就是寫實類假山的藝術所在。
寫意類假山
它是相較于寫實類假山而言的,寫意類假山注重意向的表達而非自然界物象的摹寫。它模仿真山具體形態,但以傳神為佳,借疊石造山來抒發胸中情趣。
貼璧山
貼璧山,也稱峭壁山,是以墻壁嵌疊而成。有的嵌于墻內。有的貼墻而筑,遠遠看去,猶如浮雕。以墻為背景,使山體有所依托,以不致形成突兀孤立的形象。
石材選用
在園林中筑山,講究用不同的石質原料,這樣才能構建不同的假山景觀。常用的石材主要有太湖石、黃石、英石等,另外還有靈璧石、散兵石、筍石、鐘乳石等。石的形態上,可按漏、透、瘦、皺的標準來挑選,這樣才能鑄就飛舞靈活、姿態宛若天然的假山。
園林中筑山的技藝完美詮釋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藝術審美原則,現存的園林筑山小品,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最好的實例,也為現在園林學者、匠人提供絕佳的摹本,使得他們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園林。
疊山是中國園林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它的發展歷史幾乎和中國園林的歷史一樣長。但是長期以來,對于傳統園林疊山工藝和技術的總結不足,嚴重影響了傳統疊山技藝的傳承和保護。
當代景觀園林建設中,疊石造山的規模日益增大,但藝術水平卻令人擔憂,大量疊山工程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明清以來的許多古園林假山保存狀況較差,亟待修復和維護;對中國傳統疊山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整理出疊山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風格流派和技術特征,對于繼承和保護疊山這一傳統技藝,推動傳統疊山技藝在新時期園林建設中的應用和推廣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