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其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后中國的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國的佛教中心,與靈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下轄百寺。
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明永樂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歷時達19年,耗費248.5萬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整個寺院規模極其宏大,有殿閣30多座、僧院148間、廊房118間、經房38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從2007年初至2010年,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對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發掘,先后發現并清理了屬于明代大報恩寺的香水河橋,中軸線主干道、天王殿、大殿、觀音殿、法堂,以及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長干寺真身塔地宮和北側的畫廊基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以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為代表的一大批珍貴文物,獲得了極為重要的考古收獲。截至2010年中,油庫、畫廊、伽藍殿等建筑遺跡仍在清理發掘之中。
大報恩寺的南區與北區的建筑格局完全不同,它不是按照中軸線一字排開,而是分成四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其西部是貯藏經書、經板的場所,名為藏經殿,收藏了全套《永樂南藏》的大藏經板。中部分布了兩個院落,偏北的院落是寺院管理機構的所在地,主要包括了方丈室、庫房等。偏南的院落名為三藏殿,是僧人習法、參禪的地方。供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的三藏塔即位于這一區域。最東部名為“旃檀林”,是僧人就餐、休息的場所。
在大報恩寺中,琉璃塔是最著名的單體建筑,它九級八面,高達78米,是當時全國最高的建筑,而且遍體以五彩琉璃為裝飾,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譽。
基于文物保護最小干擾與可識別原則,現在遺址公園中備受矚目的琉璃寶塔沒有按照歷史原樣復建,而是以輕質鋼架玻璃保護塔的形式重現,在完整保護遺址的前提下賦予其象征意義與內涵,留給每個人對于這已逝的宏構和盛景無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