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的臨近,大規模的中國人口遷移將如期進行。近年來,隨著春節回家,回家的人常常對農村的衰落感到無限遺憾。在鄉村道路更好、村莊更美麗、村民收入更高的背景下,為什么總是聽到這樣的擔憂?人們與其說擔心鄉村文化的衰落,不如說擔心鄉村文化的衰落。
在我國,農村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概念,也是中國悠久農耕文明的腹地。它是“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中的鄉愁,是長期濃縮的傳統歷史文化的載體。經過時間洗禮的古村落建筑上刻有“農耕、閱讀和傳承家族”的字樣,以記錄家族在祠堂里的興衰,以及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杰出技藝,如華音的老調和苗繡,以及外表不令人驚訝但有特殊技藝的民間工匠……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都讓村落文化熠熠生輝。
然而,與珍貴的農村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文化載體的村莊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在2010年,這個數字在短短10年內急劇下降至270萬個。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近250個自然村莊消失,包括許多古老的村莊。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農村進入城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農村更加蕭條,許多傳統技能有喪失的危險。此外,一些農村建設被資本和鋼筋混凝土推進,因為它忽視了文化的重要核心,迷失了自己,盲目跟風,同質化發展嚴重。在某些地方,對祠堂和民間藝術等文化載體沒有起碼的保護意識,這使得原有獨特的歷史標記和文化脈絡逐漸減少甚至消失。這真是令人遺憾。
當然,城市化建設的初衷不是讓村莊遠離人們的視線。相反,像美麗的鄉村和特色小城鎮這樣的建設項目讓人們對村莊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也讓村莊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這些內涵應該基于文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提出了實施農村振興戰略。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必須繼承和發展農業文明,走農村文化繁榮之路。
如果我們想走文化繁榮的道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以虔誠的態度和充分的文化自信提煉出獨有的文化基因,喚醒深厚的文化記憶,保護豐富的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和創新,使隱藏在農村的傳統文化能夠有效地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
此外,我們應該走文化繁榮的道路,充分發揮農村賢哲的模范帶頭作用,用他們的優秀言行為村莊樹立榜樣,培養文明的農村風俗、良好的家庭風俗和簡單的民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扎根。政府部門要根據村民的實際需要,加強公共文化建設,不斷為村莊營造新的文化氛圍,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過去都是序言章節。保留農村的文化背景,并為缺乏農村文化而交換遺產保護。隨著建設和種植活動的進行,以此來交換豐富的鄉村文化,那些從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文化肯定會在土壤中得到更好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