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眾多歷史信息。通過對古建筑的觀摩、體會和思考,我們最好能掌握古建筑生命歷程的更多的原始信息,揣摩、思考古人當時建造房子的過程,使用房子的過程,模擬原始情景,從而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更好地掌握、傳承先人的聰明才智,工藝技藝,使之發揚光大,古為今用,造福后人。我們是一代工匠,更是中華文明的傳承人。
易縣清真寺始建于元代,原名“回教禮拜堂”,始建在易州城東,古燕下都遺址碑東村。元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在一次反元戰亂中被燒毀,明景泰二年1451年復建于易州城內里仁巷,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
公元1206年蒙古族人鐵木真被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先后消滅了西夏、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在1219--1260年間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外西征。蒙古人的西征,使中西交通大開,“無此疆彼界”,自愿來華的商人,傳教師、旅行家、學術人士絡繹不絕,他們與唐宋時期寓居中國的大食波斯人后裔都是穆斯林,成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成分。
元代,穆斯林在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都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元代統治者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建立了“回回國于學”進行宗教及文化教育。穆斯林所到之處普遍興建禮拜寺,對前代所建寺也進行了修葺和重建,伊斯蘭教成為與佛、道并駕齊驅的“清教”與“真教”。
明末清初之際,伊斯蘭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了中國伊斯蘭教的特點。為適應回族社會經濟發展和解決宗教人士缺乏的大問題,明嘉靖年間(1522—1566)陜西著名經師胡登洲開創經堂教育之先河,先在陜西后在山東、河南、河北、云南等地出現了由清真寺阿訇招收學生傳習經典,以培養宗教人才和普及宗教知識的經堂教育制。易縣清真寺西北角的院落就是清真大學,明清時期曾為華北地區培養過許多優秀阿訇,為伊斯蘭教的發展起過積極推動作用。
易縣穆斯林就是隨元朝的興起、發展而在華北地區落地生根的。易縣清真寺就是在這中背景下建造起來的。最初建在今燕下都的碑東村。元末,在反元戰火中,碑東清真寺被毀,隨后遷建于現在地置。
清早期,由于滿清政府推行蒙滿文化,清順治五年(1648年)米喇印、丁國棟領導“剃頭令”,攝政王多爾袞強力推行“剃頭令”,隨后全國相繼發生多起反對“剃頭令”的反清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甘州起義,乾隆四十六年、四十九年(1784年)蘇四十三、田五反清起義、1856—1874年由杜文秀領導的回族穆斯林提出“興漢、鋤滿、除奸”起義。
伊斯蘭教與清朝政治統治之間矛盾嚴重影響了清朝的社會穩定,清政府在殘酷鎮壓穆斯林的同時對穆斯林也采取了一系列懷柔政策,來緩和社會矛盾。這就是乾隆中期,易縣清真寺大規模修繕的歷史背景。
易縣清真寺坐西朝東,意思是走進大門向西朝向圣地麥加方向做禮拜。國內清真寺大都是這個朝向,這與佛教寺院坐北朝南按子午線方向不同。現清真寺大門及照壁為近些年重建,均為小停泥絲縫墻,角柱石、壓頂石、挑檐石均為漢白玉,是否與原形制相同無從考證。南北講堂為三開間硬壓山,合瓦過攏脊做法,臺階、門窗為近代改造過,壓頂石殘損嚴重。
進大門正對為對廳,磚木結構,面寬12.3米,三開間,柱高3.47米,柱徑26厘米。明間柱中距3.73米,次間柱中距3.7米。臺明現高61厘米。硬山過攏脊三開間一檁四件:上桁條、下墊板、柱頭枋、平擺枋、額枋。前后設廊,廊端券廊門與南北講堂之間由連廊相連。對廳的門窗為六抹槅扇,燈籠枋子屜,門芯板雕寶瓶花卉,刷朱紅漆,無地仗做法。大木四件繪包袱式蘇式彩繪。
拜殿前、對廳后,建南北兩座配殿,三開間,前出廊,出單檐,硬山過攏脊青瓦,裹壟做法(可能是后期維修做法),柱高2.5米,柱徑20厘米,面寬10.4米,進深6.16米。明間面寬3.12米,次間面寬3.1米。
拜殿為兩殿一卷后接窯殿,三開間,面寬12.9米,進深5.9米,柱徑29厘米,柱高3.5米,臺階五步,高65厘米。建筑面積316平米,窯殿95平米。前卷廈,露明造,五架梁斗拱三踩,硬山,青磚淌白包砌,殿間設正脊,正吻帶垂脊,跑獸。卷廈過攏脊,一檁三間帶三踩斗拱,坨頭為麻葉頭做法,外面繪金龍和璽彩繪,廊內上架大木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繪,朱紅油飾。前卷廈與大殿之間由木槅扇隔開內外兩個空間。進入大殿,前后兩殿相通,露明造,五架梁大木構件繪包袱式蘇畫,南北設窗。
窯殿為重檐攢尖式建筑,四面正方,單昂單翹斗拱,斗口9厘米。重檐帶飛檐,抹角梁,外檐為旋子彩繪,金線大點金做法,圓形寶頂,四條岔脊,花瓦擺砌眉子,三號青瓦。院落西北角,拜殿北面有東西排列的兩個相連的院落,這是清真大學。
易縣清真寺的木架形制、瓦件樣式、木雕風格略帶有一些徽派建筑特點,又有官式建筑特點,這表明北方官式建筑受南方地方建筑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