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遠離塵世的特性,使得很多廟宇寺院修建在偏僻險要的地方,看似岌岌可危的建筑,卻能屹立千百年而不倒!下面這6大險要寺廟,絕對能讓你驚嘆不已!
山西渾源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
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雖然在外人看來它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立木支撐起來的,但是這些立木卻可以輕易地被晃動,無法起到支撐作用,而且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是沒有的。
真正承重的是27根懸臂梁,這些懸臂梁都是由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制成的,質地堅硬,使用之前用桐油浸泡過,能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
梵凈山金頂
梵凈山金頂,是武陵山脈的最高峰,又叫紅云金頂,因其晨間常見紅云瑞氣環繞,故得其名。
新金頂海拔2336米,從峰腳到峰頂垂直高差94米,遠眺金頂,恰似農家蒸飯用的甑子,又像云海中高高聳起的一只巨大的驚嘆號,奇險無比。
攀登金頂,需由右側沿從絕壁上鑿出的狹窄石蹬,借助鐵鏈,手腳并用才能攀援而上,倘若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金頂是梵凈山人文景點和自然景觀的“聚景盆”,品位高,絕世僅有。
因山勢陡升,風向變化極大,垂直上升氣流明顯,因此風云奇幻,造就了梵凈又一大奇觀。
塔云山金頂觀音殿
塔云山是馳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位于鎮安縣城西35公里的柴坪鎮境內,主峰金頂海拔1665.8米,形似寶塔,直聳云端,素有“金頂刺青天,松海云霧間”之美譽。
其道教古建筑群建于明正德年間(1505—1521),由一館、一塔、一廟、一堂、九殿組成,風格古樸而清雅。尤其金頂觀音殿,建于塔云山萬仞絕頂之上,三面懸于萬丈深淵,可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秦楚一柱,絕頂道觀”。
凌空翹首于萬仞絕壁之上,三面懸于萬丈深淵,是用4根石柱插入石縫。
觀音殿雖不足6平米,但那一千六百多米的山頂高度,足以讓它仙氣縹緲,盛氣凌人!登上金頂,就有一種暢游天宮的感覺,山底下的美景盡收眼底。
雪域山巔的雍仲苯教——孜珠寺
孜珠寺位于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倡導,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薩東大師創建并傳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稱為“孜珠活佛”,現任住持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
辛繞佛祖曾預言:當后世無量光佛像、左旋白法螺與具格的賢者在孜珠山匯聚,即是我的身語意三寶具足,孜珠山佛法的火種將大放光芒,照亮世界。
孜珠寺活佛丁真俄色曾說過:“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緣分的人……”因為它太過偏遠和險峻,即使是西藏本地人,也很少有上過孜珠寺的。
以前,從山腳到山頂騎馬需要大半天時間,現在雖然修通了一條簡易公路直達寺廟,但也只能在天晴路況好時通行。
孜珠寺有個規模相當的天葬臺,而且這里的天葬是不允許外人看的。
陜西佳縣香爐寺
香爐寺,位于佳縣城東200米的香爐峰峰頂,東臨黃河,三面絕空,僅西北面以一狹徑與縣城古城門相通。峰前有直徑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與主峰間隔2米,形似高足香爐,故而得寺名。
素有佳縣八景之一“香爐晚照”之美譽。香爐寺地勢險峻,香爐石凌空而起,斷橋驚險異常,置身其上,如凌絕空際,低頭俯看,滔滔黃河激流而下,洶涌澎湃,佳臨黃河大橋橫貫東西,如龍臥波。
這座建于明朝的小小寺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卻像一顆珍珠、一顆鉆石一樣奪人眼球。
從香爐寺望向西南的方向,突兀著屹立了一塊獅頭巨石,因為四周無物,只有這一塊巨石矗立,就好像是天外飛石,因為人們也稱“飛來石”。
河北承德雙塔山
雙塔山為承德名山之一,附近風光秀麗,灤河水從后山蜿蜒東流,山間花樹蔥蘢,山下原有石馬、石凳、石洞等勝景。山巒奇秀,怪石崢嶸,現已辟為游覽點。雙塔山山奇、水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攢成了奇異的自然景觀。
1300多年以前,契丹人在雙塔峰頂建造的兩座古塔更給整個景區增添了神秘色彩。景區內林壑優美,溪水奔流,怪石嶙峋,鳥語花香。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以及文武名臣曾多次登臨,且遺跡成篇。
由于歷史典籍的缺失,磚塔內許多的文化現象目前仍無從考證,因此磚塔留給世人的仍是一個個待解之謎。
北峰較為粗大,南峰則上粗下細、看起來有些“搖搖欲墜”。兩座石峰四面均為陡峭的丹崖絕壁,高不可攀,近代以來還未有人僅一己之力成功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