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音樂小鎮”周窩村,是華北平原上的一個無資源、無礦產、無背景的普通村莊,卻誕生出一個中國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樂器制造基地;它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就走上了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的舞臺,眾多中外音樂名家匯聚于此,自身也名揚海外。
樂器產業托起特色小鎮
“南有周莊,北有周窩。”遠離都市的喧囂,在長長的槐蔭大道上放眼望去,獨具特色的音樂裝飾、藝術涂鴉、個性張揚的藝術小館,隨著滿大街“蹦”出的跳動音符,濃郁的音樂氛圍將美麗鄉村的恬靜與柔潤輕輕包圍。
在河北衡水武強縣的周窩村,目光所及之處充滿著各種音樂元素的裝飾和改造。更重要的是,當地農民邊干著農活,邊唱著美國的鄉村歌曲,因而周窩村就成了聞名遐邇的“音樂小鎮”。漫步在周窩音樂小鎮,既能領略中國北方農村的淳樸厚重,又能飽覽西方現代音樂元素。沒有樂器制造產業,就沒有音樂小鎮。
上世紀80年代末,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從天津樂器廠回鄉創業的陳學孔遇到了當時在周窩做水暖生意的周國芳,兩人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小型樂器加工廠。從此,周窩村便與音樂結緣。
歷經多年,小小加工廠現已發展成管弦樂器產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龍頭企業——金音樂器集團。在其帶動下,周窩村樂器生產加工企業達到50多家,成為全國管樂生產基地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在盡力打造樂器制造業的同時,周窩搶抓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將其打造成為宜居、宜游、宜業的音樂小鎮和文化名鎮,音樂產業快速發展成當地經濟的主力軍,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者數萬人。
傳承與創新并重
“金窩銀窩不如咱們周窩”。這是周窩村居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在2012年以前,周窩村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武強境內一個普通的北方農村。短短幾年,通過資本對當地樂器與文化資源的整合,周窩發生了巨大變化。
周窩村曾在80年代被評為文明生態村。40多年前,該村規劃了村莊建設,統一了大街小巷的寬度和間隔、每家每戶的住房面積和房屋結構,打造成了屋舍規范、環境優美、民風古樸、獨具千年古縣和年畫之鄉特色的民居群。
“正是老一輩兒打下了好基礎,我們才能規劃建設音樂小鎮。”周窩村主任康鳳嶺說,目前,村里共有256戶、959人,其中有將近2/3在金音集團上班,人均月工資都在2000元以上,村里1/3的農戶購買了汽車,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5000元。“建設音樂小鎮,我們有那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1年,周窩村開始啟動建設。按照“尊重歷史積淀,注重中西融合,突出音樂文化特色”這一原則,該縣聘請了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對小鎮功能分區、街景路面等整體規劃設計。同時,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的原則,聘請北京798藝術中心,對小鎮閑置的民居院落進行單體規劃設計。
“在改造這個村子過程中,我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修舊升級,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風味和形式,彰顯了北方民居特色。這樣一來,不僅留住了‘鄉愁’,解決了空心村的遺憾,更使整個村子的文化價值陡然提升。現在每年來這里旅游的游客達30多萬。”周窩村黨委書記聞國圖說。
“音樂小鎮”養成記的秘訣
從2013年開始,周窩音樂小鎮每年5月份的麥田藝術節和8月份的中國吉他文化節已是雷打不動的慣例,每年這兩個節日都會吸引近10萬游客到周窩旅游。
周窩村,村民們由于天天都跟樂器打交道,生活中又經常受到各種音樂活動的熏陶,漸漸都成了音樂的愛好者,人人都會演奏一兩種西洋樂器。村民們還自發成立了“農民樂隊”“高粱花樂隊”等,大家農閑的時候就湊在一起,吹上一段,玩得有滋有味。
周窩村為什么能發展成聞名遐邇的音樂小鎮?它的優勢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村容村貌整潔。村莊規劃建設有序,集體用地不許私搭亂建,在硬化過的街道兩側種滿槐樹,不準堆柴栓牛。所以走進周窩村,看不到任何臟亂差,這就具備了發展特色小鎮的硬件條件。
第二,周窩村的父老鄉親都很有才華。由于緊鄰一家樂器集團,在其輻射帶動下,周窩村樂器生產加工企業達到13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耳濡目染下,周窩村人上至七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幾歲孩童,都能拿起樂器演奏一段。
第三,武強縣與中國吉他協會、北京璐德文化藝術中心合作,啟動了周窩音樂小鎮建設,并先后聘請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北京798藝術中心制定完成了小鎮改造規劃方案、旅游接待方案,聘請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編制了《周窩音樂小鎮整體區域規劃》。
周窩音樂小鎮,有著濃郁的莊稼地和古樸的民風,有著濃濃的藝術氣息,有著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神韻。它吸引著更多的國內外游客、藝術家、企業家來到這里,共同見證一座音樂小鎮的崛起、一個文化產業的繁榮和一個古縣鄉村的鄉愁情懷。
周窩音樂小鎮已迎來了第一批的返鄉創業者,他們在親眼目睹了小鎮的變化后,毅然回鄉來創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音樂情懷的外地人,也來到周窩小鎮來創業完成自己的夢想。
未來的周窩音樂小鎮將發展為一個“創作+制作+營銷”為一體的中國新生代創意族群的新引擎,是一個微型青年社會的平原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