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中國·鐵力首屆農耕文化節”在黑龍江省鐵力市盛大啟幕。鐵力市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的過渡地帶。屬山區、半山區為主的農林交錯地區,寒溫帶大陸性氣候,處于第三積溫帶下限、第四積溫帶上限寒地黑土優勢產業帶,耕地土質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灌溉用水潔凈無污染。
境內山多林密,森林資源豐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降水充沛,歷年平均降水量609.1mm,全年日照為2384.7小時,年平均氣溫為2.3℃,大于等于10度積溫為2519.4℃,無霜期為115天,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稟賦為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轄區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萬畝,其中水田59.9萬畝,旱田90.1萬畝。
中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農耕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孕育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以和為貴的核心理念,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了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和祭祀等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
2012年中科院考古專家發掘鐵力區域內桃山遺址和小龍山遺址證實,鐵力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鐵力的農耕歷史也便伴隨著人類的活動生動展開。遙想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鐵力人,以穴為居,以石為器,以采集、撲促、耕種為業,自強不息,其高貴品德當勵后人,為這方熱土留下了輝煌的歷史和寶貴精神財富,也成為鐵力人永遠的驕傲。
近現代以來,從闖關東移民到北大荒開發,從鐵犁牛耕到機聲隆隆,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文化史詩,一路氤氳、吟詠而來,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精神內涵,也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一代代鐵力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格。
“以民禮地,以食敬天!”鐵力市這次以農耕文化為主題舉辦節慶活動,是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民族文化的一次盛會;是倡導綠色、生態種養理念,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一次盛會;這是推動鐵力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試點單位創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一次盛會!
“以民禮地,以食敬天,”這也是鐵力人幾千年來信奉、恪守、傳承的樸素而篤定的自然哲學,蘊含著鐵力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家園。(文章來源: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