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歷史悠久。有“舜耕歷山,漁雷澤”的記載,又有“襟帶河濟,控扼魯宋”的地理位置,而且北有歷山、雷澤、桂陵,東有雙河,南有清邱、左山,西有華澤,于是形成了“曹州八景”。
八景之說始于元末明初,有的是實物實錄,有的則是文人騷客“發思古之幽情”借題演繹而成。八景所示地點之一的青丘煙柳就在今千年古鎮馬嶺崗境內。古鎮馬嶺崗文化底蘊之深,孕育了許多文化遺址和美麗的傳說故事。
常氏宗祠坐落于菏澤市高新區千年古鎮馬嶺崗鎮解南行政村東南部。常氏家族于明洪武初年從山西洪洞遷此居住,歷時600余年,舊有家譜至清初而焚于火,致使始祖名諱和宗祠建筑年代失傳。公元2017年經古建筑和古石器專業人士鑒定,宗祠應屬明末產物,距今已有400余年。其間做過多次修繕,2017年的修復,恢復了清朝時期的建筑模式。考慮堅固耐用,改用了石砌地面,一座青磚灰瓦的建筑顯得格外顯眼。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宗祠。宗祠正房三間,現保存完好。前門三間,內外廈型,中間正門,東西兩間各一側門,通稱“三門”,有院墻。前門正門與正房門對應,中間磚砌甬道,院內古柏參天。前門門前植樹成楊樹林,林間一條東西橫道,屬當時通往曹州府的交通要道。林前一荷塘,面積約三畝。前門毀于一九六六年“破四舊”運動中。柏林毀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常氏貞潔牌坊,上嵌乾隆御書“圣旨”。高大宏偉,做工精細。拆于一九六六年“破四舊”運動中。現在正在搜集部分散落構件。
公元1937年菏澤大地震,宗祠大門坍塌,大殿部分受損,次年,用原材料做了復原。
公元2003年,重修宗祠簡易門樓及紅磚圍墻,重修遷曹始祖墓,墓碑文字與保存在宗祠大殿內的原始墓碑文字相同。
常氏宗祠是村里唯一幸存的完整古建筑。它建在村外常氏居住地的東南部,在150年前解元集村修筑寨墻時,因為宗祠南、北、東面沒有人居住,西面離住戶又較遠,就把宗祠隔在了寨外。現在還能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為了躲避宗祠,寨墻的東南角向里偏了一些,寨海子占據了宗祠的西側,致使宗祠兩邊不對稱。
現在的古跡只剩下一個主殿,前出廈,兩根木制立柱,立在石墩上,把大殿分為三間,立柱上端的串條上向外各有一個龍頭。廈子兩端有飛檐挑出,檐下有精美的龍形磚雕。大殿的殿脊高聳,東西兩端各有一個磚雕的獸頭微微翹起;脊中間立著一個類似寶葫蘆的雕塑,兩邊不遠處向向立著兩條龍,都是陶土燒制的,是2003年維修時新加的。據老年人回憶,原先脊中間是一個一米多高的寶葫蘆,四個角用四根鐵鏈子拉著,1937年大地震時,寶葫蘆摔爛了,因受當時條件限制,沒有再安上去。除前面的廈子是木質垂檐之外,大殿的東西及后墻檐下都有精美的磚雕,共七層,形態各異。
清末民初,也就是一百年前,安徽省懷遠縣常遇春的后人來到解元集,尋找同宗族人,說我們是同宗,帶來了一幅常遇春的畫像。在畫像上方,由解元集常氏十五世祖清朝廩膳生員常圖南敬書常遇春生平,并在牌位上書寫“明故始祖開平王常公諱遇春之神位”。常遇春略帶微笑,身穿龍袍,懷抱寶劍,安詳地坐在龍頭椅上。這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身穿龍袍的將軍。從此,常遇春的畫像掛在了常氏宗祠內,世代瞻仰。至于常遇春是否是解元集常氏始祖,眾說不一,現在仍是個謎。
宗祠建筑承載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印記,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廣博浩瀚的古代文明最精華的部分之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
古鎮常氏宗祠文化代表著千年古鎮的一個文化品牌,必將會成為一件載入地方史冊的大事,成為一件造福桑梓的善事,古鎮的歷史文化,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充滿自信,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其影響不可估量,也是后來人應永恒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