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個標志年,是鄉村振興的元年,與鄉村的關系更為密切了,鄉村振興漸漸走向全程振興服務的道路。2019年是個關鍵年、轉折年,尤其在宣傳引導組織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實踐上,鄉村振興為全社會打開了一扇窗。
中國人的根與魂在鄉村
農業社會是圍繞著農耕、土地、房屋這條生命線進行奮斗的,男耕女織、耕者有其田、倉稟實而知禮節。農業社會主要指農村、農業、農民,以及由他們為核心所構建的所有資料的集合。農村、農業、農民也就是我們說的“三農”。
文化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最底層的結構。文化是什么,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文化指的是人文和教化,人文又來自天文,天文來自上古時期的天文觀測。教化來自人文和人文傳承。這么說也只有中國文化才是正統文化。
有人文和教化,才有文明,文明是人類的發明,自從有了農耕,文明就誕生了。農業社會是孕育人文和教化的舞臺。中國不斷層的文明,得益于農業社會,得益于鄉村。
改革開放以來,在1982年至2018年間,我國連續出臺了20個關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其中2004年以來一共連續出臺15個。
這些文件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指引,是黨和國家推行重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生動體現,更是40年農村改革發展之路的有力見證。
2018年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成為最大轉折點。一方面預示著以城市地產為代表的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降溫,同時也標志著以鄉村脫貧,鄉村振興為代表的廣大農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真正的發展機遇。
我們的現代鄉建問題很大,很多時候鄉建都是應付,鄉建上半場突出表現就是從物質上進行配套,表現的硬,建筑,道路,設施和投資:千篇一律的刷大白和粉黃墻,統一的村村通水泥硬化路面,呆板的城市公共配套設施健身器材,不知所以的政府配套資金,基本上就是流于形式的鄉建。
從硬件上來說,上半場的鄉建基本是失敗的,這個和城鎮化城市化的路子本身就是相互違背的,一方面進城的人始終想著進城,進一步加速了鄉村空心化,想進村的人進不了村,被農村土地政策阻擋。所謂的審美和組織在城市里沒有實現,在鄉村也很少實現。因為缺少美的基礎設施。不管有多少股力量,始終沒有合流。
鄉村振興——重塑中國人的根與魂
鄉村振興開啟的不只是鄉村振興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在重啟我們的文化建設,重啟修復已經走向坍塌的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鄉村振興開啟的不只是發展鄉村,更重要是它將結束房地產為主體的城市空間活力場,再次重新定義生產關系,塑造消費結構,重建以綠色生態服務健康為主體的新型空間活力場,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部分。
鄉村振興開啟的不只是服務鄉村,更重要的是同時服務廣大城市人群,借鄉村振興的東風,由鄉村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美味的食品和和諧的社會價值。
我們的根與魂在鄉村。鄉村振興喚醒了一大批由鄉村走出去的人,這是沒有鄉村生活經歷和經驗的人無法體味的,她將繼續喚醒更多人反哺鄉村,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