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此前“重城輕鄉”的建設邏輯導致鄉村發展長期滯后于城市,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為新時代的“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即“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新時代的偉大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舉措。
城鎮與鄉村本應共生共存,置于城鄉融合視野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應多角度、廣泛地準確理解把握。走好城鄉融合之路的鄉村振興戰略,追求經濟、社會等方面協同發展;重視城鄉區域內的融合、分工協作,通過鄉村全域范圍的發展,帶動大中小城鎮實現共同融合發展。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可以看作是以市場為主導、緊密結合政府宏觀政策調控,推動城鄉資源實現優化配置,促進產業邁向集約化、規模化的健康發展道路。
在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口、環境、資源等要素的協調融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力度,絕不以眼前利益犧牲環境,追求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優化鄉村環境;注重人本精神,以農民的利益為核心,保障農民的權益落在實處,全面提升農民的幸福感。
鄉村振興走上“快車道”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的全方位、全局性“三農”發展的大戰略,必須要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同時,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三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石,為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供保障。
首先,要強化村民自治,建立組織健全、服務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法治框架下實現村民自治,如建立村務公開、村規民約制度。要鼓勵村民參與村務管理工作,提升民主意識,群策群力謀好城鄉融合的新篇章,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美麗宜居的新鄉村。
其次,要將依法治國全過程覆蓋到鄉村。完善農業農村立法,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切實保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增強村民法律意識,在社會活動中認同法律、遵守法律。
最后,要加強鄉村德治建設。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正能量,讓仁愛、民本、誠信價值思想深入民心;推進家風建設,立家訓家規、傳家風家教,不斷革除陳規陋習。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構建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達到“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總要求,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人才聚集,鄉村振興才有底氣,而其中關鍵是要將人才留在鄉村。為引進人才帶動致富鋪路,發揮人才技能,要“筑巢引鳳”,從資金扶持、職稱評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撐。與此同時還要“孵化本地人才”,重視本土人才的教育培養。教育興則鄉村興,要承擔鄉村學校的教育職能,發揮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用,相互融合促進鄉村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