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人們面對千變萬化的社會發展,既需要物質的豐富,也需要精神的追求;人們既向往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又渴望自然生態環境不被人為地破壞。而傳承農耕文化,有利于調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促進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也能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的同時,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充實人們的精神追求。那么,農耕文化能從哪些方面促進休閑農業持續發展。
一、傳承農耕文化能促進中華民族健康生活
我國悠久的農耕文化,總是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順應自然的人文理念。比如,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提倡藥食同源,我們吃的中藥、吃的天然食物,都是來自于自然界。藥食同源,千百年來護佑著中華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民族昌盛。
例如,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草根堂農場開發出“中草藥園”農醫游新模式,摒棄了種植傳統大田作物的理念,選擇用桔梗、瞿麥、紫蘇、薄荷、益母草等30種(藥食同源)中草藥取而代之,這些中草藥不僅具備較高的觀賞價值,還可以食用。草根堂農場的成立,讓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品嘗到美味的養生藥膳,喝到養生茶飲。“讓人們玩得舒心,吃的養生。”
二、傳承農耕文化能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發展
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傳承農耕文化,汲取農耕文化中的精華和營養,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現代農業都有重要的意義。傳統農耕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資源,倡導“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當今我們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理念。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三、傳統農耕文化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當前,我國部分鄉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農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逐年增加,部分地區農場的農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已經威脅到人與牲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也能從農耕文化中獲得啟發。
我國傳統農業利用多樣化的種植,來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這既能凈化農耕環境,也能增加土壤肥力,還能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運行。因此,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進而為鄉村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四、傳承農耕文化能豐富鄉村田園風光
農耕文明的遺跡和鄉村生活形態,都是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壓力增大。因此,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希望在假日能到郊區鄉村觀光休閑、度假休閑,通過改變環境來放松身心、恢復體力和精神飽滿。
古樸的鄉村農耕情調,是農耕文化的載體,其韻味獨特、風光怡人,獨具田園情調。消費者通過深入鄉間體驗當地特色民俗、風土人情、農事活動,來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享受農耕文化對精神的陶冶。通過休閑農業,不僅為農業發展注入了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內涵,還可以增強人們保護鄉村資源和鄉村環境的自覺意識。伴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我國鄉村會越來越美,誘人的田園風光會不斷激發人們情感深處的那一縷縷”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