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古村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新建鎮西1.5公里,始建于五代末期和元代早期,是有著1100多年歷史的古村莊,鼎盛時期號稱“煙灶八百、人口三千”。
河陽村的水系和道路有著元代村莊的獨特特色,古村內有十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有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剎“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門”及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的石“稀罕”,有明清兩代所建的百棟舊第多達1500余間。漫步古村,猶如在時間老人遺留下的秘境中暢游,古樸而自然。
穿過一個仿古牌坊,抵達河陽古村,眼前景致的變幻猝不及防,這一刻仿佛置身于千年前:山墻、牛腿、木雕、墻畫……
河陽村有著1100多年的歷史,全村有94%的村民姓朱;朱氏一脈的始祖朱清源、朱清淵兄弟為避五季之亂,在唐朝末期,從河南信陽遷至杭州,后又遷居縉云,取“河南信陽”各一字為之名。
河陽人重農經商,崇尚耕讀傳家,一時間成為當地望族;“有女嫁河陽,賽過做娘娘”、“義陽望族”之稱由此可見;“煙灶八百,人口三千”,河陽村歷史上人口鼎盛,名揚周邊。如今,往日的輝煌依然在古建筑的匾額、墻繪中留存。
“八士門”并不算起眼,卻是河陽村的正大門。之所以叫“八士門”,是因為在宋元年間,河陽村一共出了八位進士。
由于“八士門”的選址風水極好,河陽人娶妻、嫁女,甚至出殯,都要從“八士門”過;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并且有了“不入八士門,不算河陽人”的說法。
在文翰公祠的正堂中,也有三塊匾額分別書寫“亞中大夫”、“中書舍人”、“嘉議大夫”,這三人正是宋元八進士中的三位。現在,文翰公祠已成為全村朱姓大族春秋大祭的地方,祖輩榮光激勵著朱氏后人繼承家風。
答樵路上有著河陽村里最恢宏的馬頭墻建筑群,這些古宅建于清道光年間。綿延90米的古建筑群中,竟然有32個馬頭墻,夕陽下馬頭墻投下的陰影,仿佛瀟灑的駿馬,在歷史長河中肆意奔騰。
興許是古老的故事得以保存,才讓河陽古村的一磚一瓦都變得如此有韻味。漫步在老街上,隨便撞進眼簾的一口古井、一段殘墻,背后都有著一段令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古人打井,總是要打在自家院子里,有的人家,考慮到風水地氣等問題,甚至要將水井打在屋子里,但是河陽的古街上卻有一口井,偏偏要打在家門外的路邊上,“這口井叫作‘陪嫁井’!”
河陽曾經富甲一方,當時流傳著一句話:“有女嫁河陽,賽過當娘娘”。河陽女方陪嫁時,會將所有要用的生活必需品都陪嫁上,因此有夫家便會自嘲:“什么都陪嫁了,水總要喝我們家的吧!”誰知岳父聽了這句話,立刻雇人在男方家門前鑿了一口水井,意在告訴對方,“連水都不喝你們家的”。于是,這井便成了一口“陪嫁井”。
河陽古街是河陽村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古村的中軸線。古街全長150米,有三十二間古店面,數百年前這里曾是河陽古村的商業、文化中心,如今這里卻顯得有些寥落,所有的店面都用木門板擋著,已沒有了商業氛圍……
2000年,河陽古村便被列為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后來河陽村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深厚的歷史積淀是河陽村發展旅游的寶貴資源,河陽村的村民早就籌資在古祠堂中,建立了一座民俗博物館,并且紛紛捐出古家具、農具展出,這里也成為村民最重要的集體休閑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