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園是清代嶺南官商文結合的典型代表之一。佛山梁園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體位于佛山市松風路先鋒古道,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是最典型的嶺南住宅園林。
梁園始建于1796年清代嘉慶年間的梁園,是佛山梁氏家族梁藹如等叔侄四人歷時41年所營造的大規模的私家園林,它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及東莞可園并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但到了民國初期,一代名園已瀕于湮沒。鑒于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于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這種融入當地“聚族而居”習俗的造園手法,是最典型的嶺南園林。宅第區不僅規模較大,而且布局整齊劃一。
梁園鼎盛時期,建筑規模宏大。整個家族有200多人都在院內起居生活,由于氣候悶熱,建筑密集,為了通風除濕,房屋修建得高大寬敞,地面采用了吸水性能極好的青磚。密集的房屋很容易攀爬,為了防盜,住宅的窗戶都建得很小,并且加裝鐵棍。每戶住宅的大門都安裝了趟櫳門,既能防盜,又便于通風采光。
梁園的主人、富紳家庭出身的梁藹如,當時不但在朝廷擔任內閣中書的要職,同時也是清代嶺南的書畫名家,文采出眾。梁藹如不僅擅畫,而且對石頭更是情有獨鐘。
廣東氣候多雨潮濕,為了達到經久耐用的目的,住宅建筑的前廳、梁、柱、門眉以及窗框上都會使用石材,它既可以在雨季起到防水的作用,也可以防火。特別是可以防止到白蟻的蛀蝕。大量的石材被使用到建筑上,甚至園林中的鋪地材料,構成了嶺南園林的又一特色。
古人很早以前就開始將石頭應用于園林的裝飾藝術之中,以石來點綴環境,并且根據產地把奇石分成了不同種類,如江蘇太湖石,安徽靈璧石,廣東英德石等,都是疊石造景的上等材料。
相傳梁園奇石達四百多塊,有“積石比書多”的美譽。其中,群星草堂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石庭”。它講究一石成形、獨石成景,在嶺南私園中獨樹一幟。梁園的主人通過對獨石、孤石的整理,突顯個體特性,在湖中天地中表達了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
布局精妙,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于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
因此,梁園是研究嶺南古代文人園林地方特色、構思布局、造園組景、文化內涵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展現了古代佛山文人對遠離大都會凡囂、享受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境的向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