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要讓游客感覺到“外婆家”的感覺。民宿并不是農家樂。許多人認為,民宿、客棧,這些都是農家樂產品,其實他它并不應該歸類在鄉村游類別里。
民宿主要接待對象是城市精英人群,城市里懂生活、休閑的人,來到民宿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增強家庭的和睦氣氛,從這個方面來講就應該和農家樂要劃清界限。在民宿的院子里、菜園里、草坪上、果園里,家里人可以坐在一起,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休閑在一起,這是一種不同于農家樂的休閑理念。睡睡懶覺、看看書、喝喝茶、曬曬太陽,磕磕瓜子、嘮嘮家常、上上網。旅游,生活,情志,結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度假產品。
民宿的個性化、主題化發展是個趨勢,如果不做主題,就變成了普通的旅館。民宿要追求個性和特色的,例如日本、臺灣等地的民宿,每個民宿有不一樣的主題,例如雕刻、手工、T恤,臺灣有一家專門做T恤的民宿,進去就送給客人一件個性的文化T恤。還有的民宿主題是薰衣草、果子等不一樣的主題。
民宿一定要接地氣
民宿圈中不乏文人、建筑師、設計師等造夢者,他們將某個不起眼的鄉村角落,改造成充滿小資情調的驛站。然而在馬山古竹民宿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據介紹,現在馬山古竹民宿村共有6家民宿對外營業,都是村民的私人住宅改建,就連如意客棧,也是學校舊址改建。
民宿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文人、設計師等等,他們去做的,僅僅是民宿的一個部分。不讓全民參與,單單只靠房地產,或者文人藝術家的力量,肯定是不長久的,商業模式做民宿也是肯定不行的。一定要讓民宿還俗,要接地氣,讓原住民把生活和工作結合起來,建立長久經營的模式,讓百姓成為主角,住客只是參與者。
只有讓原住民生活在這里,恢復這里的山清水秀,走在路上能看見少女青澀的一笑、大嬸在碼頭上淘米洗衣、村莊里有兩頭牛、有采茶女的歌聲。這樣才真的是做到原汁原味的民宿了。
中國民宿才剛剛開始
民宿成熟期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中國民宿才剛剛開始。這個和日本、臺灣等地有20-30年的差距。真正農民要得益,看政府的政策,民宿夢,是讓老百姓享受改革紅利的手段。現在恰逢其時,讓農民在政策允許的范圍之內,回歸傳統鄉鎮企業發展,把農民的創造性、積極性發揮出來,都讓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重建美好家園。需要民宿作為載體。
鄉村民宿的生存模式,是只有讓老百姓又當客棧主人、又做服務員,形成家庭型經營,這樣才有生命力,這是商業化模式做不出來的效果。
民宿把旅游、生活、情志都結合在了一起,讓人更懂生活、更懂休閑。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在充滿山中鳥鳴聲的清晨醒來,推開窗,呼吸著新鮮空氣,采茶女正乘著歌聲走在鄉間的小路,這是多么愜意的畫面。
在人們對城市周邊田園綠野、山川美景心生向往之時,民宿熱在我們周邊悄悄興起。民宿區別于傳統的農家樂,民宿吸引的是城市精英人群,是真正懂生活、休閑的人,這部分客源非常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
在民宿發展的大潮下,工商資本看到的是商機,商業化模式逐漸滲透到民宿發展之中。而考察日本和臺灣的民宿不難發現,民宿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更講究的是“還俗、接地氣”,并讓原住民參與其中,讓鄉村活化。這種基于“內生式發展路徑”的家庭型經營民宿更具張力,才能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