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農民進城打工,并長留城市不愿歸鄉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成為了當前中國最難去調和的一個大難題。八九十年代,因為沿海工業發展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工來做支撐。于是便出現了少量的有膽色的農民進駐城市,開展所謂的“打工”活動。
早期的農民工吃苦耐勞并且誠信踏實,受到了沿海各發展城市的熱烈歡迎。這也為九十年代中葉的“農民工蜂涌入城”現象提供了前提條件。伴著新時代的到來,電子產業的興盛成為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地各城市也如竹筍般的冒出了許多的電子工廠,電子工廠需要學習、動手能力很強的作業人員。
顯然,年歲大的打工者是不具備這些要求的。于是,更為年輕的打工人群開始出現——那就是我們這些七零、八零后了。這種現象的出現,直接導致著另一個現象的發生與惡化——那就是農村年齡結構層次“兩極化”。

何為“兩極化”?一極是為留守農村的老人;再一極便是留守的孩子。年輕人的分布幾乎是斷層。甚至于有時走在鄉間,你都會懷疑某些村落到底還有無人住?
我們常說:人往高處走。這是在說,人應該有一份好的志向,不應該有頹喪的情緒。可是,在許多的農村人眼里來說,城市便是那個“高處”。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現象。比如:你可能由于某種原因留在農村,沒有外出務工。這時候就會有張伯、劉嬸、王姨等眾多長輩們過來關心你,談的內容無非是他們的家小子或是女兒在外面怎么怎么的,你比他們文化高,技術強,出息肯定比他們大。
有時候,在聽完他們的關心話語之后,我們都覺得羞愧,甚至于無地自容。恨不能馬上就出去,不在家里丟人現眼。這是年輕人的驕傲心理作祟。但更多的還是“攀比”成風的浪潮,早已淹沒了農村人的思想觀念。試想一下,如果你家在你們村里非常的窮,你還覺得村里的人會搭理你們一家嗎?
炫富、攀比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劣根。真正有做到“含而不露,隱而不發”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這是整個社會的嘆息,農村人又怎么能免俗呢?
農村人,因為生在農村,沒有城市那般好的環境與經濟氛圍。所以,都竭盡全力的想往城市打拼。說白了還是一句話:他們自己遭的苦,不想自己的子孫后代再去走是一遍。他們就是想著為自己的子孫后代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學習的環境。

還有一部分人不愿回鄉,卻是因為“虛偽”這個原因。城市的燈紅酒綠、奢糜是人世間最為豪華的掩飾。因為奢糜,出身農村的自卑感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因為燈紅酒綠,可以掩蓋自己迷茫的眼神。也因為五湖四海的交匯,可以讓自己可以多一份自以為的外表偽裝。
農村人,這三個字或許在上述這些人來說是一種負擔,一種卑微。可是作為農村人,我并不覺得丟臉,反而還有點自豪。因為這世上的人本來就全來自鄉村原野,因為私有制的出現,才會形成所謂的階級分化。才有了貧富的分歧,才有了城與鄉的劃分;不見“百家姓”上那些偉人、成功人士都有一個來自農村鄉野的祖先嗎?
家,是人類靈魂的歸附。愿漂泊的心兒,早日回家!愿流浪的人兒,常回家看看!
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