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作用的發揮,高效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人才的貢獻。目前,鄉村振興戰略之所以在一些地區出現成效不佳、工作難度與阻力巨大、廣大農民認同配合度偏低等諸多困難,人才的匱乏是重要制約因素。補齊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板”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民現實獲得感、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而要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礎。離開了人才智慧的貢獻,離開了人才價值的彰顯,離開了人才作用的發揮,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真正高質量發展,“提升廣大農民的現實獲得感”無疑只能是一句空話。
要做到產業興旺,就必須要著力解決目前我國現代農業中突出的矛盾,多措并舉地對各種農業組織進行創新,建立新型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興旺的實現無疑需要大量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支撐人才和農業電商領域的人才。這些人才“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是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現實的情況卻是一些地方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這樣的人才不僅僅數量不足,質量也不精。
生態宜居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要達到生態宜居的要求必須要儲備和構建一支數量充足的環境治理人才、環境規劃人才、景觀設計人才隊伍。而現實情況卻是,這類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僅數量奇缺,而且在一些地方甚至難覓蹤跡。
鄉風文明需要提升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風尚,毋庸置疑,要實現鄉風文明就必須要擁有更多的文化傳播人才。一些地方在鄉風文明建設中不僅不能深挖本地深厚的地域文化,更難以有效弘揚優秀的時代文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傳播人才的缺失。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實現鄉村治理的高效與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鄉村治理能手。這些鄉村治理人才要擁有先進的鄉村治理理念并不斷學習前沿的治理手段,逐步提升新時代我國鄉村治理的效能。現實實踐中,這類鄉村治理能手在一些地方還是非常稀缺的,嚴重制約了鄉村治理步伐的邁進。
農民生活富裕,應該不僅是農民對物質生活的滿足,也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富足。因此,培養和造就一批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優秀人才集聚農村,使之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推進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是引領農村走向富裕之路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傳統思維與艱苦條件的制約,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很難引進,更難以在一些農村深深扎根。
通過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補齊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板”關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進程,更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順利實現。通過外在引進與內在培養的“兩條腿走”戰略,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外部引進人才是激活農村活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改善農村面貌、提升農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的便捷之選。要引進人才就要破除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和機制弊端,要先有“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這個“梧桐樹”便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通道及保障。引進人才的政策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長效長行。吸引人才的措施需要既有現實的針對性,更要有長遠的考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在于補足“急缺”“緊需”人才短板。引進人才的通道要順暢,留住人才的保障必須健全,使引進來的人才能夠專心、安心、放心地服務農村。
內部培養人才是建立人才保障、打通人才制約屏障、促進“三農”問題高效解決的根本方式。要擁有發現本地人才、培養本地人才、管理本地人才、善用本地人才的慧眼與胸懷。在現實的實踐中,在推動“三農”問題高效解決的過程中不斷分析、辨別、發現有才能、有情懷、有發展、有前途的本地人才,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培養,多給予機會,多給予歷練,多給予關懷,使本地人才能夠不斷涌現。同時,還要善于管理和使用本地人才,要使本地人才能夠擁有更大的上升空間、更多的展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