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隨著鄉村休閑以及民宿游的火熱,農業類的特色小鎮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一個捷徑,今年以來,中央涉及三農的出臺政策。黃瓜、土豆、地鍋菜再加上鼠標,一個村莊搖身一變仿佛就成了一個農業特色小鎮。但相關農業專家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農業類特色小鎮的打造,遠非如此簡單。如果不從最初就考慮企業化運營,不考慮利潤,農業類特色小鎮會“死”得很難看。不只農業特色小鎮,包括所有特色小鎮必須要經由消費鏈條來檢驗,從消費端考慮出路。
今年以來,中央涉及三農的出臺政策,均對農業類特色小鎮給予了政策支撐。在農業部日前《關于開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強調了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中,“集中連片發展較好的、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主要產業的特色小鎮”將可推薦申報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農業部表示,各地上述農業類特色小鎮在申報提交后,將可以和歷史古村、特色民居村、現代新村、特色民俗村等一起,在休閑農業專家委員會進行審核、公示后被認定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并授牌。
之前,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出,要求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等負責推進,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特色小鎮,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近年來,隨著市民下鄉的熱潮,大都市周邊的鄉村休閑、民宿游十分火熱,鄉村采摘園、農家樂、民宿等鄉村休閑熱度不減。國家旅游局、農業部等多部門也多次出臺政策推動并鼓勵其發展壯大。可以想見,農業類特色小鎮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一條捷徑。

農業類特色小鎮成為各省潮流
在去年第一批127個國家級特色小鎮中,中西部地區中農業類便占了一定比例,有代表性的比如:陜西省楊陵的五泉鎮(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甘肅武威市涼州區清源鎮(葡萄產業)、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涇河源鎮(中藥材產業)等。
目前,各省農業類特色小鎮已經蔚然成風。在江蘇省《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有現代農業類別。要求小鎮主導產業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要兼顧到高科技農業、品牌農業、互聯網+農業、創意農業等。
湖北省出臺的《關于加快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提出,重點瞄準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兼顧香菇、茶葉、小龍蝦、酒類等傳統特色產業。
四川省發改委發布的《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發展規劃》中,提出在2016—2020年,培育發展200個左右特色小城鎮,重點打造六大類特色小鎮。其中現代農業型特色小城鎮45個,位列第二。
山東省政府60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濟南平陰縣玫瑰小鎮、東營市利津縣陳莊荻花小鎮、濰坊臨朐縣九山薰衣草小鎮、濟寧金鄉縣魚山蒜都小鎮、德州慶云縣尚堂石斛小鎮等均為農業類特色小鎮。
在甘肅省級的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有蘭州市皋蘭縣什川梨園小鎮、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香草小鎮等農業類特色小鎮;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有六安市霍山縣石斛小鎮;河北省省級特色小鎮中有館陶縣黃瓜小鎮。

農業類特色小鎮要避免同質化
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中,著名休閑農業專家、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秘書長、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主任劉軍萍表示,從較早的農家樂、溝峪經濟,到觀光農業、民宿,再到現代農業農莊、特色小鎮,休閑農業的發展演變有其內在的規律。
她認為,農業特色小鎮尤其應與美麗、智慧鄉村建設結合。“美”是外在環境打造,“智慧”體現在內在管理和大數據、信息化思維。目前,北京房山區正在進行的智慧鄉村建設便對景區、民宿接待等市場,根據秋季紅葉節等旅游周期進行了數據分析。未來,整個北京市將建立休閑農業行業指數和數據庫。
在劉軍萍看來,未來特色小鎮、民宿旅游必須要學會用兩個東西,一個是用文化講故事,另一個就是用數據講故事,比如客觀呈現小鎮所在景區、區域的負氧離子含量。
北京觀光休閑農業行業協會副會長、北京藍海易通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彥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中表示,休閑農業、農業特色小鎮在當下的確很火,但是就現有休閑農莊來說很多是不盈利的。不盈利的原因有農莊企業化經營程度低、很多跨界投資者本身不懂農業等因素。“2017年可以是中國休閑農業的利潤拐點年。我們也一直在呼吁農莊主和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一定要關注利潤、關注成本。”
呂彥認為,就目前來說各地農莊的同質化現象很嚴重,而農業特色小鎮的打造尤其要思考什么是特色。溫泉等場所基礎設施本身并不具備營利模式,并不構成產業鏈條。“我們學習歐洲的達沃斯小鎮、巴登-巴登小鎮,是要學習其背后完備的產業鏈條。”呂彥表示,未來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要摒棄資源決定論的狹隘觀念。特色小鎮成不成功,能否成功,要從消費端、消費鏈條來檢驗。
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