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遷居城市,到如今逐漸“回歸”鄉村,越來越多的改造項目開始回頭尋找沒有城市那些條條框框的生活。然而,我們所“找回”的鄉村,早已不再是傳統的鄉村。
更多的,其實只是由城市視角出發的鄉村;而民宿,則是城市生活介入鄉村生活的載體。它所滿足的,是城市人對鄉村生活的想象。
“城市化”的鄉村記憶
長久的城市生活固然催生了人們對“回歸田園”的向往,但習慣了城市的我們卻往往無法適應真正的鄉村生活。作為中國唯一一個可以從史料中查到明確建立時間的城市,幾百年來,天津一直是座人口稠密的“重鎮”。
于是,在離城市不遠天津薊縣,嘗試創造出一種城市人視角的“非城市”體驗、為城市人們提供了一個逃遁城市生活的園林,成為了一間民宿的嘗試。
新舊交織的空間“對話”
天津薊縣郭家溝,道路呈扇形分布在村落中。這些村子里的道路不斷延伸,最終匯聚至山腳下的一塊空地:這里南北各有一片自然水面,西鄰大山,東臨村落。而洛奇·溪堂就位于這里。
為了最大限度保留和尊重了原有條件,無論是主體結構還是材質,青瓦坡屋頂的洛奇溪堂都做了保留甚至凸顯。一眼看去,這座灰色磚墻的單層建筑,依舊是舊日的模樣。
當你仔細分辨,置入的鋼結構白色方盒、玻璃幕墻、木格柵等現代材質及形體,卻又帶著一些現代感。但這些“新”與“舊”的過渡,不僅沒有絲毫違和沖突之感,反而十分平衡融洽。
其實,由入口處起,這種“新”與“舊”的對話便無處不在。除主立面采用新舊材質拼貼外,洛奇溪堂的主入口,還被設計成了一個“取景器”式的公共空間,可以在此茶歇休息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應變:
當茶室和主入口的門關閉的時候,與之連接的中庭就變為可舉辦集會活動的內院;而當門打開時,這里則成為入口廣場的內向延伸。
穿過入口與中庭,進入庭院內部。你會發現,在半室外的走廊的串聯下,原本分散的多個獨棟,成了一個內部聯系緊密卻又相互獨立的奇特空間:
一些新增的墻體,則將原本公共的區域轉換成了內部庭院、天井、房間等私密空間;而原本私密的中央庭院則被改造成了由茶室、大堂、主入口、餐廳等公共空間。
不僅每一個房間的進入過程,都是從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一系列園林空間的經歷,而且這個新出現的庭院——處于中心,由茶室、大堂、主入口、餐廳等公共空間圍繞的中央公共區域,還聯系了屬于村民的廣場和后山,甚至成為了住客和村民可以共享的一個公共中心。
解構重組的“老宅”記憶
區別于傳統酒店,民宿往往擁有庭院。對于洛奇溪堂這樣大型的老式民居,常有房間面積過大或過小、房間狹長等許多問題。然而庭院和客房不同的結合,卻往往會帶來更加豐富的效果和體驗:在庭院內整體鋪設防腐木作為休息平臺、移除湖面中央亭子,還原水面開闊感;小庭院采用軟景及家具的方式豐富空間層次,大庭院置入格柵、雨棚,又在每個庭院內植入景觀樹,用最“柔軟”的方式完成空間細分;在通透感極強的玻璃幕墻的基礎上,引入白色格柵或隔板,消解了磚墻帶來的厚重感。
盡管客房彼此緊靠,但通過庭院關系的處理,每間客房都有著獨立置身自然的感受。許多人可能無法想象,在農村,一家起房造屋,常常會演變成全村參與的盛大事件。其實單單看直到今天依然隆重無比的上梁儀式,就知道建筑對村民的意義所在了。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改造,更需要設計者不完全屈服于商業目的、不過度追求藝術,也不一味修舊如舊、全盤恢復鄉村面貌。因為我們改造、構筑的也許不僅僅是建筑,而是一個新的鄉村空間、一種新的鄉村生活方式。其實,鄉村改造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