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功能綜合區域。鄉村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我國的鄉村表現最為突出。中外歷史經驗表明,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果斷作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戰略決策,將美麗鄉村建設視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2013年以來,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為平臺,在全省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迄今全省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由于美麗鄉村建設是涉及經濟、社會、環境、基礎設施、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在推進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農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了主體性缺位,沒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馬克思認為,人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三個方面。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激發主體性可以使人自由地、自覺地、充分地、快樂地發揮聰明才智,主動去改造客觀對象,從而達到理想的預期目的。農民是農業的主體,也是鄉村的主人。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最大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力軍,應該以主人翁責任感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奠定雄厚的群眾基礎。可以說,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因素。充分激發農民建設美麗鄉村的主體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全省和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現狀看,一些地方的鄉村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相對不高,其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有:一是觀念認識存在誤區。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新農村建設事業,由于一些地方基層組織宣傳發動工作不夠充分、細致,導致農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缺乏足夠了解。另一方面,在一些鄉村,對村公共事務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導致農民失去主動參與村公共事務的熱情。還有一些農民安于現狀,社會責任意識弱,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二是能力水平限制。一方面,許多鄉村文化程度相對高、綜合素質能力相對強的青壯年農民大多選擇離土離鄉打工創業,留下來的農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綜合素質能力相對不高,他們對美麗鄉村建設事務參與態度不一。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大,僅靠政府財政“以獎代補”資金投入遠遠不夠,導致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缺口要通過村財投入和農民自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也不富裕,呈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三是美麗鄉村建設主力軍流失,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這些留守群體主動參與意愿低,難以承擔建設美麗鄉村的重任。四是一些地方“村兩委”的能力比較弱。由于青壯年大多離鄉進城打工創業,能力比較強的“村兩委”候選人流失嚴重,一些鄉鎮村兩委干部素質參差不齊,班子的整體能力水平不高,戰斗力較弱。五是村集體經濟薄弱,許多“空殼村”建設資金短缺。六是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工作粗放。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編制與落地過程中,沒有充分征求、聽取、采納村民的意見建議,照顧合理訴求等,出現規劃“不接地氣”、代替農民作決定的現象。
充分激發農民建設美麗鄉村的主體作用,應貫徹落實中央“要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要求,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良好環境,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充分尊重農民主人翁地位和權利,解決好農村“空心化”“空殼化”問題,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才能充分激發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順利完成到2022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到2035年,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基本實現的目標。
要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和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是激發農民主體作用的前提,滿足農民的合理利益訴求是發揮主體作用的動力。農民是鄉村的主人,最熟悉鄉情村情,最了解自己的利益需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話語權、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讓農民充分表達對美麗鄉村建設事務的意見和建議,合理可行的應積極回應和采納。這樣才能集中農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以主人翁身份投身美麗鄉村建設偉大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要加快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留住和吸引農民回鄉建設美麗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是指導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依據。而產業興旺是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農民主體作用能否得到充分釋放的動力源泉。要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精神,結合不同村情選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辟致富路徑,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充分利用電商、“互聯網+”等手段,開拓特色優勢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留住和吸引農民回鄉建設美麗鄉村,推動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
要硬軟環境改善兼施,營造美好家園。當前,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一些地方比較重視裸房改造、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設施修建等硬件設施環境的建設改善,對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關系到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的軟環境建設,投入相對較少。而軟環境恰恰是農民最關心、最在意的。因此,美麗鄉村建設,要糾正偏重硬件設施建設改善而忽略軟環境建設改善的傾向,不斷推進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不斷縮小和消除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要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在村各項工作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是黨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承擔協助鄉(鎮)人民政府開展工作,辦理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職責。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的強弱和履職情況直接決定本村各項事業發展的狀況。因此,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選準配強村兩委班子,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要合理劃分政府與農民的權力邊界,真正讓農民唱主角。在頂層制度設計基礎上,政府和村兩委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宣傳、解讀,在充分征求農民的合理意見建議中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加大政府財政“以獎代補”資金投入力度,營造良好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力戒工作上的越位、錯位、缺位,避免美麗鄉村建設淪為“形象工程”。村民應增強主人翁意識,摒棄依賴思想,牢記“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正確行使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事業,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促進鄉風文明;持續推進環境污染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