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復興傳統文明是振興的精髓。應將保護與活化鄉村歷史遺存納入各級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并作為第一要務著力下好這盤先手棋。
鄉村要振興,守住優秀傳統,就是守住了中華文化的精魂。傳統丟失、精魂迷散,上不能承祖宗,下無以啟子孫,鄉村建得再美,也徒有軀殼。讓“金玉其中,敗絮其外”的古村鎮煥發青春,無論是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哪個角度審視,都應是鄉村振興起步階段的重頭戲、主抓手、首選項。
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古村古鎮保護與活化當是第一要務。雖然我國古村古鎮保護與活化開展已經二十多年了,但仍然有諸多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
一是重開發不重保護。一些地方領導認為保護會妨礙當地經濟發展,還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保護積極性主動性不夠。一些地方在普查中少報瞞報,以減少地方的保護經費開支和任務壓力。一些地方為加快開發,模仿大中城市的風格,不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的原有風貌、空間格局和尺度,或平塘填溝,或展街寬巷,或推倒重來,筑洋房、建廣場,盲目追求“煥然一新”的面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二是保文物不保環境。古鎮、古村大多是因水成街、因山成景,但目前一些古鎮、古村落所根植的水環境污染嚴重。所依托的背景山體上出現電力、通訊等鐵塔,有的山體甚至被開采,致使整體協調性遭到破壞,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其固有的特色價值。一些古鎮、古村落市政管線布設隨意,較為凌亂,消防設施沒有按標準布置,破壞了古鎮、古村落歷史文化氛圍。
三是有需求缺乏供給。傳統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護、維修、整治是一項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標準要求高的工作。各地普遍反映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隊伍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專業技術管理水平過低。主要是缺乏傳統能工巧匠,缺乏從事文物維修設計、養護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保護管理維護人員。而目前國內又沒有這些方面的專業院校培養急需人才,致使保護與管理力不從心。
四是財政難包攬而社會難進入。歷史遺產保護與活化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資金。目前資金投入仍以政府為主導。列入國家和省項目,資金有一定的保障;而未入選的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等資金則沒有著落,亟需社會資本進入,但目前社會資本進入難度很大。
五是重有形而輕無形。目前,普遍對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建筑遺產保護較為重視,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視不夠,導致一些古鎮、古村落中的傳統民俗文化逐漸衰退,而現代大商業氣息過于濃厚,與歷史文化環境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