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掀起新一輪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在多項政策紅利的支持下,特色小鎮建設逐漸成為焦點。隨著探索的深入,特色小鎮發展的政策風向越來越清晰,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特色小鎮發展的總體要求。如何讓小鎮像鎮,而不是鄉村或者城市,是新一輪中國式特色小鎮建設中應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1、小鎮是鄉村的放大,不是城市的縮影
在新一輪的特色小鎮建設中,第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小鎮不能成為城市的縮影,而是鄉村的放大。
所謂小鎮是鄉村的放大,一方面,是指它的區域面積,不要像中國現在的城市發展一樣,把擴展面積作為城市規模的方向,認為面積大就是大城市。另一方面,是指它的人口基數也不能太大,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農村人口轉移的主戰場。
同時,小鎮是鄉村的放大,而不是城市的縮影還指:小鎮不僅是工商業的集市,而且是一個有著鄉村味道的生活空間,致力于一種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活融合,形成了“村莊城鎮化,城鎮村莊化”風格,這應該就是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方向之一。
2、小鎮不是城市化工裝備企業的下鄉
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第二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防止特色小鎮成為城市的化工、裝備企業轉移過剩產能、技術落后產業、甚至是轉移工業污染和文化污染(城市庸俗的娛樂業)的集散地。
未來的特色小鎮,一方面,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尊重中國農耕文明中的工匠精神的基礎上,以復興中國傳統手工業為小鎮產業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小鎮應該是商貿交易的集市,而不是城市的超市,是一個小商品的集散地,因此,多樣性、環保性、便利性和專業化品質,應為小鎮商貿集市的特點。
同時,小鎮作為城市和鄉村的連接點,它既有鄉村的味道,又有城市的生活質量,因此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旅”、“商旅”和“文旅”這三種旅游方式相結合的服務業,應是小鎮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3、小鎮不是房地產商的盛宴
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第三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避免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城市房地產商蜂擁爭食的盛宴。它所有的建筑體應該是不同的歷史年代留下的建筑作品,它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社會文明程度,一代人的審美價值觀。
這一點德國人做的很好。德國小鎮的建設,把保持小鎮原有的風格和特色作為建設中嚴格遵循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開展房屋修補、改造古舊建筑、更新基礎設施,而不是推倒重來,或者以大吞小,從而小鎮歷史遺產能完整的保留,小鎮文化韻味可以實質性的傳承。所以,新一輪特色小鎮的建筑規劃、設計與改造,應該遵循原態的活化修復與重建,而不是大拆大建,推倒后重新來過,更不是房地產商下鄉逐利的房地產項目。
4、小鎮是現代的社區,不是閉塞的鄉野
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第四個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讓小鎮成為鄉村的復制品。特色小鎮建設是原態的活化修復與重建,不是規避現代文明生活,更不是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閉塞鄉野。
特色小鎮應該是一個既具有中國鄉村傳統文化精神又融入現代城市文明的“田園綜合體”。在這里,人們既能享受到鄉村韻味的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又能看到城市中常見的道路、銀行、商超、郵局、現代交通工具和互聯網絡以及消防隊和醫療診所等。
因此,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去規劃設計和改造小鎮,是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中,避免讓特色小鎮陷于“城市不像城市、鄉村不是鄉村”的尷尬境地的關鍵。
五大原則規避特色小鎮建設風險
特色小鎮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但同時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失敗的原因無非是產業不清晰、定位雷同、重形式不重內容、泛房地產化等。除了依靠國家及地方政策指導和糾偏之外,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還應遵循五大原則來解決問題規避風險。
(1)必須有合格的投資運營主體,要發揮市場主體的配置作用。合格的投資運營主體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大前提,沒有合格的投資運營主體,政府不會盲目立項,更不會給予投資扶持。另外,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探索特色小鎮的多元化投資經營模式,并允許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實現政府、居民和企業的共贏。
(2)合理選取項目所在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特色小鎮選址關系到所在地是否有獨特的自然環境、人文資源來發展一些當地優勢產業;項目所在地的選取還關系到特色小鎮的可達性,而可達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鎮的獲客能力。此外,在特色小鎮的建設和運營中,應當注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的保護與傳承。
(3)把握產業特色,注重功能的有機疊加和協同效應。特色小鎮建設要以三產融合為核心,發展特色產業。在進行產業發展或者產業植入時,要與當地資源結構和空間商業環境相吻合,而在三產融合中,要注重功能的有機疊加,即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從而實現深度融合。
(4)做好前期研究,設計可落地的“消費鏈”。很多特色小鎮在建設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研究,缺乏消費鏈設計和消費環境營造,只依靠個人喜好進行單體設計的占比很高,而各單體設計之間又缺乏融合度,因此,在項目之初就要進行充分的研究,結合消費者需求結構形成合理的消費鏈規劃設計。
(5)順勢而為,深化改革創新。特色小鎮當前是國家著力推進的改革創新實驗平臺,獲得了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礎上,特色小鎮建設應當進一步構建政府、社會資本和居民的長期共贏機制平臺,從而有助于加快特色小鎮的建設步伐,提升特色小鎮的建設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色小鎮打破了“城市--鄉村”二元結構的界限,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向,且特色小鎮還減少了原有的無效供給,提升了發展效率,成為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平臺,因此特色小鎮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然而,特色小鎮的發展遠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
國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斷發布,除了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政策紅利外,也在對其不斷地引導和規范,例如準確把握特色小鎮內涵、合理借鑒成功經驗、注重打造鮮明特色、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實行創建達標制度、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產化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等。
除此之外,特色小鎮的建設當中還要堅守一些風險防范原則來保證成功的建設和后期運營。未來,中央和地方或將出臺更多政策來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提供支持和引導,特色小鎮的發展將更加規范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