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古寨地處潮汕平原,韓江中下游之濱,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寨內辟三街六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布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龍湖是潮州小城之稱。2012年11月龍湖古寨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
龍湖又稱塘湖,因村西、南、北皆池塘(古彩塘溪遺跡),故名。初創鄉年代應為南宋紹興二年以前(《海陽縣志》有紹興二年建地藏院的記載),經數百年龍湖先民的建設,至明嘉靖年間,為防御倭寇的侵擾,筑寨自衛,自邇,龍湖寨就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規劃格局,寨中匯聚有數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宮廟等建筑物。至今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歷史上的龍湖寨水陸交通便利,對它后來成為繁榮的商埠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創鄉之初,龍湖寨東有韓江西溪,西臨尚未湮沒的古彩塘溪,陸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周圍十里沃土。恰處于韓江的出海口,古時陸路交通不便,大宗貨物運輸多通過水運,由于龍湖具備水陸交通的特殊位置,自然而然地成為歷史上潮州的物資集散地之一,16世紀以后,海運業逐步有所發展,潮州后來興起的小港口如東港、西港、溪東、南隴、東里及沙汕頭,共同組成了當時聯運的港口群,其中的西港即是龍湖東南方的西溪出口處,故龍湖歷史上一直是潮州商業貿易十分活躍的墟市。目前從龍湖寨遺存的民居聚落規模,尚可想象出當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況,其規模是一處正在發育的城市雛形,是可耕可賈的理想人居環境。
清咸豐八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將潮州辟為通商口岸,因潮州民眾強烈反對,加上南海濱線逐漸南移,咸豐十一年,中英雙方改汕頭為通商口岸,汕頭港和樟林港從此隨之崛起,西港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樣,其海運口岸的功能逐漸退化。龍湖自邇也成為內陸鎮。
古寨的寨內結構是先人按照地輿學的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長1.5公里,由于形似龍脊,便將原先的俗稱“塘湖”改為“龍湖”。
龍湖古寨,體大底實,屬國寶級古建筑群,過去,龍湖古寨有五多:
一是姓氏多,頂峰時期72姓,今余21姓。
二是舉士多,史載進士、舉人一百多人,高居華南列村之首,惜經“破四舊”,后可細考究者僅五十有三,其中最著名者當屬“因直言不諱而被下壓名次”的冠軍型探花姚宏中。
三是府第祠堂多,今留有五十余座,不僅建的多而且敢于破除藩籬,尊師重教,設“先生祠”;重義行孝,建“阿婆祠”。
四是書院、書齋多,目前仍可尋得蹤跡的就有三十余處,如“讀我書屋”、“芥舟書齋”、“友竹居”、“梨花吟館”、“抱經舍”、“蘭后齋”、“津南別墅”、“雨花精廬”等。
五是學田多,潮州地處省尾國角,古時進京趕考一路坎坷兇險,沒錢拉倒,還好該村有錢,光龍湖書院就有學田736畝(明朝)。
俗話說:“潮州厝,皇宮起。”這些府第、民居的門廊主面裝飾濃重,門匾、側壁等多繪風俗彩畫,十分氣派;天井地鋪卵石或條石,擺設花盆,簡潔明快;門廳與天井間置同花屏風隔扇,使空間轉折變化。這些建筑雖經歷滄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見,墻上壁畫栩栩如生,屋脊嵌瓷的花蟲鳥獸生動傳神。
古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舞龍、舞獅、英歌舞、潮樂、游鯉魚、賽燈籠等民俗活動異彩紛呈。寨外“綠韓洲”川原盈綠,是典型的潮汕平原自然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