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型,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huán)境。寺廟園林環(huán)境的氛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植物的營造,它兼具宗教活動場所和園林游賞的功能,是宗教建筑與園林環(huán)境的結合。
因此,它的植物配置除遵循古典園林植物配置的原理與方法之外還有獨特的個性,具體表現(xiàn)在儒、道、佛對自然的態(tài)度、寺廟與植物的關系、寺廟園林植物配置方法與寺廟園林植物選擇特點等。
寺廟建筑與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因建筑環(huán)境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寺廟園林主要殿堂的庭院多栽植松、柏、樟、銀杏、七葉樹等姿態(tài)挺拔,虬枝古干,葉茂蔭濃的樹種以烘托宗教的肅穆幽玄,同時也在客觀上豐富了建筑物的立面效果,如北京潭石寺雄偉的大雄寶殿兩側植以高大的銀杏樹與七葉樹,杭州靈隱寺影壁前配置的古樸參天的香樟,殿外高聳的楓香等,氣氛肅穆而協(xié)調。
許多寺廟園林中設塔院,塔院的綠化應更好地表現(xiàn)其崇拜和寄思功能,因此,塔院內常以七葉樹、龍柏、香樟等為基調樹種,并適當點綴花灌木,如七葉樹在寺廟塔院中經(jīng)常被用到,其塔形的花序與塔院環(huán)境極為協(xié)調。
寺廟的次要殿堂、生活用房因宗教性逐漸減弱則多栽植富有詩情畫意的四季花木,以體現(xiàn)禪房花木深的意境,戒臺寺的方丈院內,花木繁多,姿態(tài)各異,主要有丁香、牡丹、金銀花、珍珠梅、紫薇、櫻花等,此外還有粗壯高大的銀杏樹以及數(shù)棵高大挺拔的蒼松翠柏,給人一種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感覺。
有的寺廟園林單獨設置附園,其植物造景旨在創(chuàng)造雅致怡人的空間,如位于香山的碧云寺,北跨院為水泉院,清泉從山石流出,匯集池中,因水得景,開辟了水泉院園林,院內古木華蓋,古柏參天,清泉叮咚、亭臺、小橋點綴其中,形成了有變化的幽靜的庭院園林。
園林寺廟多建于天然山林中,有野居之趣,其所處的環(huán)境多為群山環(huán)抱,林木掩映,即所謂的“深山埋古寺”,一般均保持其山林景觀,很少加以人工雕飾,如碧云寺,山上多為松、柏、槐、榆、銀杏、楓、黃櫨等,深秋霜紅,山林寺廟在這些植被的映襯下更顯得美麗。
寺廟內水體多為方形水池,池旁一般不種樹,而多在池內種植蓮花,如北京大覺寺水景是整個寺院的特色,引流泉繞階下,花木扶疏,綴以竹石,方形的功德池內通植紅白蓮花;北京臥佛寺的放生池也是種植荷花。杭州的黃龍洞其特點是園林的分量比宗教建筑的分量要大得多,水池為自然式,岸邊種有杜鵑,南天竹、山茶、桃葉珊瑚、棕櫚以及香樟、楓楊、廣玉蘭、沙樸等,顯示出水池區(qū)域的幽靜與古拙。
寺廟周圍往往古樹參天,郁郁蔥蔥,為了吸引香客和游人前來朝拜,在入口道路導引的安排方面,獨出心裁,別具一格。即運用園林的手段,變朝山拜佛的香道為景觀序幕,變自然景物為園林景觀。
山林寺廟多座落于風景優(yōu)美的山林之中,其天然植被極為豐富,而寺廟的園林環(huán)境則借此充分體現(xiàn)其“禪林”的主題,如潭石寺遍山青翠,樹種繁多,姿態(tài)各異,翠竹名花點綴其間,使古剎在莊嚴之中隱現(xiàn)著瑞彩,蒼翠之中顯出嬌媚。碧云寺座落在滿目青翠的西山,充分利用自然植被創(chuàng)造了幽靜清雅的環(huán)境,為禪家實現(xiàn)“不與物拘,透脫自在”的精神境界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環(huán)境。
中國的寺廟不僅注重外圍環(huán)境的綠化,還十分注重庭園綠化,“觀庭中一樹便可想見千林”,庭園植物景觀常常被用作僧侶悟道的自然對象,他們借這有限的庭院空間引向無限的空間境界。峨眉山報國寺中有聯(lián)道:“翠竹黃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禪心”,把花與竹看作是佛性。
寺廟園林寓宗教與游樂于一身,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要滿足兩方面的功能要求在進行佛事的庭院內多植與佛都有關的樹種,如菩提樹、七葉樹、銀杏、松柏類等,與佛教神秘的氛圍相吻合,如戒臺寺的古松,久負盛名,十大名松更是廣為吟詠“十松莊嚴皆異態(tài),各個凌霄斗蒼黛”,七葉樹夏初開直立密集型白色花,極象一串串玉質小佛塔,使其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故在寺廟中廣為應用,如碧云寺、潭石寺、臥佛寺、法源寺等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