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是特色小鎮高質量、內涵式建設的根本動力。浙江特色小鎮強調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融合發展,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破解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難題,并初步探索出一條基于特色小鎮的產城融合發展新路徑。
規劃理念創新,實行“多規合一”。特色小鎮規劃不是單一的城鎮規劃或園區規劃,而是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因此,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摒棄“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與產業支撐力,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結合資源稟賦條件,聯動編制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項目、資金、人才“三方落實”的建設規劃。規劃編制要精細,不僅要編制概念性規劃,還要編制控制性詳規、核心區設計規劃等,畫出空間布局圖、功能布局圖、項目示意圖,確保小鎮規劃可落地。
運營機制創新,實行“企業主體”。特色小鎮的成敗不在于政府是否給帽子、給政策,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因此,特色小鎮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編制規劃、保護生態、優化服務,不干預企業運營。要摒棄“先拿牌子、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的傳統做法,引入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要給予小鎮獨立運作的空間,發揮當地居民、村(社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小鎮的規劃建設,使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成為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真正主體。要創新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融資路徑,加大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以市場化機制推動小鎮建設。要引入第三方機構,為入駐企業提供專業的融資、市場推廣、技術孵化、供應鏈整合等服務,使特色小鎮成為新型眾創平臺。
制度供給創新,實行“優勝劣汰”。堅持質量導向,把實績作為唯一標準,重點考量城鄉規劃符合度、環境功能符合度、產業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內涵建設情況。實施“創建制”,重謀劃、輕申報,重實效、輕牌子,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寬進嚴定、動態管理,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形成“落后者出、優勝者進”的競爭機制。實施“期權激勵制”,轉變政策扶持方式,從“事先給予”改為“事后結算”,對于驗收合格的特色小鎮給予財政返還獎勵。實施“追懲制”,對未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規劃目標任務的,實行土地指標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確保小鎮建設質量。
回顧總結浙江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發達的產業經濟是小鎮發展的重要基礎,道路多元化是小鎮發展的必然趨勢,完善的政策機制是小鎮健康發展的保障,依據小鎮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處理好近遠期關系是小鎮發展的必然要求。經過近5年的探索和實踐,浙江特色小鎮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