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位于我國河北省東北部,以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避暑山莊是由宮殿,舉行儀式以及處理政務的建筑所共同構成的古建筑群。在山莊四周還有十二座風格各異的皇家寺廟,這些寺廟對漢族以及藏族的建筑藝術精華進行了充分融合,在氣勢上盡顯皇家風范。
同時,避暑山莊還包括很多各具風格的敕建寺廟,以及一些后來的官建寺廟和民建寺廟。這些寺廟從整體上組成了承德特有的寺廟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承德歷史上的輝煌。這些寺廟古建筑不僅代表了承德市的深厚文化沉淀和歷史發展,同時也是承德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應得到全力保護。
早在清代,承德就有“多廟之城”的美譽。民間一提及承德的寺廟,有“海里號”之稱,海里號為滿語“多”的意思。承德的寺廟包括外八廟、避暑山莊內寺廟和市區寺廟三部分。外八廟實為12座寺廟,因其中八座廟沒有喇嘛而且在京師以外,歸北京理藩院管轄,故稱為“外八廟”。
在12座寺廟中,除最早營造的溥仁、溥善兩座漢式寺廟外,其他寺廟無不朝向避暑山莊,以其眾星拱月之勢體現出天子居中、皇權至上的政治思想及宗教、民族政策的巨大力量。山莊內寺廟主要分布于山區,集儒、釋、道三教及民間神祠之大成,是我國宗教建筑之縮影。承德除外八廟和避暑山莊內寺廟之外,市區內還有諸多廟宇。這些寺大都建于清代,多數為民間集資所建,也有幾座敕建和官建廟宇。
承德寺廟建設雖然星羅棋布,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均以避暑山莊為中心,與山莊建設遙相呼應,最突出的就是皇家寺廟外八廟。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將承德外八廟分為三組:第一組位于承德避暑山莊的正東方向,自北向南排列在武烈河東岸,北面相連溥善寺,最南面是溥乍寺,這兩個寺廟都位于同一個地勢較低的階地上。
往北是位于第二級階地上的安遠廟和普樂寺,不但所處的地勢較為高敞,同時殿宇也較為壯麗宏偉。外八廟的第二組處于承德避暑山莊的正北方向,在獅子溝對面的山坡上自東向西排列,依次是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以及殊像寺,處于負陰抱陽的地理位置上,在避暑山莊北墻俯瞰其全景。第三組就是位于獅子溝東口以北山腳下的普佑寺和普寧寺,由于這里的地勢比較開闊,因此在普寧寺后面的山麓石基上還營建了一座大乘之閣,造型頗為巍峨莊重。
承德市區的寺廟,無論是敕建、官建和民建都是經過封建帝王直接或間接許可的。如果說避暑山莊外八廟具有清代皇帝利用宗教政策,團結懷柔各族人民,以達到“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之目的”的政治作用,那么,承德市區的寺廟則有著抑惡揚善、教化黎民、穩定社會的功能。
因此在建筑布局上不僅順應自然,體現強烈的自然氣息,同時也具備強烈的對稱均衡感和秩序感。在建筑形式上,主要體現出漢藏結合的特點,顯得尤為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幾乎每一座寺廟都是一段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歷史記載。在建筑風格上,其輝煌壯麗與避暑山莊青磚灰瓦、樸素淡雅的建筑風格形成強烈對比。但是從整體上說,還是重點突出了避暑山莊,從而實現了建筑布局的和諧統一。
尊重歷史,延續文脈,是發展當代先進文化的應有之義。建筑遺產是歷史的沉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是財富,不是包袱;保護它是責任,不是負擔。寺廟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了解人們生存城市最真實的依據,應該得到全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