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村地處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處。距三江縣城60公里,高定村以吳姓為主,有500多戶人家,2000多人,據傳是明朝萬歷年間由湖南等地遷來的。
高定村共有7座大大小小的鼓樓寨子正中間的大鼓樓是全村共用的,其它小一點的都是各姓各分支用的走進三江的高定侗寨,你則會看到另一幅美麗的景象在這里,寨子分布于斜坡的坳間,四周竹樹簇擁環抱,風景秀美吊腳木樓和六座鼓樓交相輝映,令人難忘三江的風光使得不少前來游覽的客人樂而忘返,贊嘆不已。
高定村的茶葉聞名,產銷全國各地,這里的天然風景使旅游業更加的發達,今后必定能夠實現侗家第一個真正奔小康的示范村。
高定古寨因一個寨子就有7座鼓樓而得名,七座按宗族建的鼓樓,飛檐疊翠,爭妍斗艷,七座鼓樓均勻分布,各有特色,鶴立寨中,形成一個鼓樓群體。
高定獨特的鼓樓群,詮釋了一種民族建筑的美麗與絢爛。站在不同角度觀望鼓樓群,都會有不一樣的情趣。遙望,互相呼應,雄偉之中透出幾許柔情,近看,則各自爭雄,卓然獨立,這既體現高定人的審美情趣和建筑理念,也是高定人堅忍不拔、合作向上精神的體現。
寨中的七座鼓樓,除中心鼓樓為村寨公有,其余歸姓式宗族專有,是村寨或宗族的標志,也是村寨或宗族議事、斷案、迎賓等活動的場所。鼓樓,是侗族的鎮寨建筑物,是托起侗寨的靈魂之物,有著為全寨選擇并穩固風水的意思。
高定的鼓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在鼓樓群中,最為著名的是一座有十三層檐瓴的獨柱鼓樓。該樓建于1990年,屬吳姓五通族。整座鼓樓只有一根主柱,直徑約80公分大小,主柱上8根呈放射狀的橫梁與鼓樓四周的八根邊柱相聯。
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一層瓦檐的獨柱鼓樓,是高定村稱為“五通”的吳姓宗族于1988年重建,穿斗木結構,十三層重檐、攢尖頂,高19米,底面積130平方米。始建于1921年,重建于1988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樓只有一根主承柱,通過橫枋與四周邊柱相連,造型罕見,頗具匠心,工藝精良,氣勢宏偉,顯示出侗族人民超凡的智慧。被譽為“三江之最”。“之最”的特點非在其高,非在其大,而在其建筑特色。
高定的早晨,山嵐霧靄籠罩著岱色的木樓山寨,啾啾鳴叫的燕子在寨子上空輕快翱翔,撥開重重云霧的陽光,忽隱忽現照在層層疊疊的木樓間,讓人的心里升騰起了一股莫名的暖流,仿佛是到了情牽夢繞的仙境,清新的空氣,和諧的景色,夢一般的時空,整個身心沉浸在高定迷朦的山寨晨光中……
高高的侗嶺,清定祥和,如果你來三江獨峒走走,那里有個寨子叫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