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風貌是按照建筑所在地居民長久以來由于當地風土人情的來,畫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民居,主要是由于本地氣候、降水、日照、文化喜好、民俗特點等因素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建筑形式。根據建筑形式可以將中國傳統建筑可以分為以下大致六種各具特色的流派:閩派、川派、皖派、京派、蘇派、晉派。
這些建筑風貌特別契合“住建部提出的關于特色小鎮培育建設三大原則”: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保持小鎮宜居尺度、傳承小鎮傳統文化。由于這些建筑風格都有各自的在地性特點,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風格,運用到特色小鎮設計中更能突顯出特色小鎮中的特色屬性,所以復興傳統建筑文化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緬懷地區人文歷史有著重要意義。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
閩派建筑
閩,即福建,閩派風格民居就是流行于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建筑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出現,明清時期鼎盛。一般單體建筑規模宏大,形態各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建筑風格獨特,文化內涵豐富。結構上以厚實的坌土墻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風樓、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獨特類型。
福建土樓合肥市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御性強的性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建筑類型。
京派建筑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筑,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筑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
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筑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蘇派建筑
蘇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帶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征之一.蘇派民居以南向為主,這樣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充滿了江南水鄉古老文化的韻味。
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論:園林式布局講究結構,布置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緩處要有起伏,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講求一個“藏”字。大半為皇家園林,規模大,園林開門見山,一覽無遺,一目了然。脊角高翹的屋頂,加上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等。粉墻黛瓦,鱗次櫛比、輕巧簡潔、古樸典雅,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
晉派建筑
晉派只是一個泛稱,不僅指山西一帶還包括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只是在這些地區當中山西一帶的建筑風格較為成熟。晉派建筑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山西的城市建筑,這是狹義上的晉派建筑,但它卻是晉派建筑的尊貴,在于它氣勢恢宏的喬家大院,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城樓細做,六個大院三百多間房屋錯落有致,展現出晉商的穩重大氣,嚴謹深沉。此類晉派建筑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晉商的品格,穩重,大氣,嚴謹,深沉;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晉商在中國貿易史上大放光彩,在積累無數財富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風格。
另一類是陜北及周邊地區的窯洞建筑,這也是西北地區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筑風格。黃土高原的祖先們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千百年來,無論社會怎么變革,都未能撼動窯洞在陜北的主導地位。窯洞選擇了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選擇了人,人也選擇了窯洞,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辯證法則,隱藏著不可言破的玄機。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筑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筑風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腳樓最為典型。南方氣候潮濕、晝夜溫差大、地面蛇蟲等比較多,所以當敵人在居住過程中逐漸演化出獨特的建筑風格——吊腳樓。
侗寨鼓樓,也是川派建筑代表之一,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鼓樓并不用于居住,但卻是村寨最雄偉、最華麗、往往也是耗費侗族同胞經濟和精力最多的建筑。樓的尖頂處筑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侗族民間有“建寨先樓”之說。每個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復蘇,抓住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新機遇!
首批特色小鎮特點:首批127個中,文旅產業主導型特色小鎮超過一半,這是因為:
一是中西部具有豐富優質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而其他產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從旅游產業入手,更容易打造;二是旅游產業能夠更大限度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資源,真正將“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三是建筑元素作為最直觀反應傳統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傳承的屬性,對旅游休閑、度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十三五期間,以省均建設100個特色小鎮計算,全國將建設2300個特色小鎮。這有可能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復蘇的最后一班車!中國傳統建筑所具備的天人合一、以人為本、道法自然、內斂雅致、融情山水的特點和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求不謀而合,只要抓住機會,中國建筑傳統文化復蘇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