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上海浦東書院鎮用“書院文化品牌”,為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文化自信”之路,以鄉愁聚人氣,以鄉賢揚正氣,將鄉村的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進行集聚、整合、提升,使鄉村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書院鎮是上海浦東臨港四鎮之一,全鎮54平方公里,轄有13個村。在“大浦東”的框架下,書院鎮一手抓以科創體驗和展示為特色的科創新城,一手抓鄉村振興,圍繞“書院”名字做文章,著力打造鄉愁文化,樹立“浦東書院”文化品牌。
以“書院”來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愁文化,成為書院鎮振興鄉村文化的切入點。
一是追本溯源,為“浦東書院”的由來之地——“書院廠”立碑記史。100多年前,當時的清政府在書院這片土地上設置了“五開間兩廂房”江南民俗風格建筑的一所收稅場所,因為這些稅收專門用于南匯地區的教育,故該場所被稱為“書院廠”,“書院”之名便沿用至今。通過立碑記事和租用附近村民房屋進行相關展示,讓來到“書院廠”尋根問祖的人能夠找到鄉愁的寄托,明白書院的文脈傳承。
二是將書院打造成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村鎮夢的實現。“農業+文化重鎮”自然就成為書院鎮主要的發展模式。近幾年來,書院鎮已形成以書院人家、東方葵園、百果園等特色農莊為代表的兩港大道都市農業休閑觀光帶,棉場村精品民宿等一批農業旅游項目集群正在建設中。書院鎮還鼓勵在農家樂、民宿設立工作室、展示廳等,吸引文化工作者入駐,使書院的農家樂和民宿成為作家、書畫名家、收藏愛好者等文藝界人士定期聚會、交流研討、開設講壇的場所。同時,讓市民和村民在“雅俗共賞”的農家樂淘古玩、觀字畫、聽國學,甚至和作家、藝術家進行現場交流,從而在田園野趣中全方位體驗“詩意的棲居”。
三是重塑鄉賢文化,倡揚美德新風,讓這一寶貴財富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中愈加瑰麗。過去的三年里,書院鎮的13個村都編修了村志。村志里,發掘出的“老鄉賢”個個星光熠熠,故事感人,“新鄉賢”也層出不窮,勵志動人。如外灶村的老黨員、私營企業主陸川平夏勤華家庭,在美麗庭院建設中,配合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把自己正在生產的廠房拆除并將留下的圍墻打造成鄉愁墻繪,將自家院子改造成蔬菜花卉相結合的混合型小花園、小菜園,美麗的庭院環境得到了左鄰右舍贊賞,他還通過認養圍墻外公共區域的保潔養護責任,帶動了周圍鄰居加入建設美麗庭院的行列。
上海市浦東新區書院鎮鎮長程渡江表示,下一步,書院鎮將以文化興農為主線,啟動“特色小鎮專項規劃”的編制,以農字為品牌,打造并實現科創書院、文化書院、生態書院、法治書院的“四個書院”發展目標,建設一個以農業為亮點的生態小鎮。在打造“鄉愁文化”、“鄉賢文化”的基礎上,實施“匠人文化”計劃,積極探索“非遺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目前,書院鎮的“海派石雕”“哭喪哭嫁歌”兩個市級非遺項目,“傳統桿秤制作技藝”“蘆葦編織技藝”兩區級非遺項目,同時還有16個民間技藝被列入鎮級非遺保護目錄,一批民間工匠藝人也不斷被發掘和給予關心支持。書院還把每年的6月8日設立為鎮里的“非遺保護日”。
今后,書院還將努力推動新北村的海派石雕、藍印花布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樣既能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的價值和內涵,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傳承傳播,也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村民過上更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