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溪古鎮位于成都金堂縣城南,沿沱江兩岸,是舊時成都聯通重慶的重要商道。五鳳溪地理條件優越,由鎮中金鳳、青鳳、小鳳、白鳳、玉鳳五條主要街道組成。古鎮核心區主要包含半邊街、柳溪花澗及移民文化廣場三大板塊。
川西有三大碼頭,分別是五鳳溪,洛帶和淮口,有一句民諺說得好:“搬不完的五鳳溪,填不滿的鉦子場”。五鳳溪是川西第一大水路碼頭,它是嵌于山水之中,格局非常的別致,五鳳溪有山有水有鳳凰,更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舊時湖廣填四川時來自兩廣和山西的大量移民遷入五鳳溪,他們不僅與當地原住居民和睦相處,也帶來了他們的獨特民風民俗和社會文化,幾種文化相互交融后形成了五鳳溪獨具特色的地方人文。除此之外,鎮內還有大量的寺廟、祭拜場所。獨特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碼頭文化以及哲學在五鳳溪交融貫通,誕生了賀麟等眾多知名人士與社會名流,并以當代著名哲學家賀麟最具有代表性。
古鎮建筑始終以黃水河為發展核心,向兩側的山體上逐漸延伸,并伴隨著河道的蜿蜒和山體的高差關系,呈現出錯落的建筑形體與空間結構,特別體現在半邊街的部分,由于偏離沱江,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基本山體、建筑、河道的層級關系,所謂的半邊山江·半邊城也就是這樣命名的。
在五鳳溪,自古就流傳了這樣一首歌謠,“好個五鳳溪,生在旮旯里,吃的籮篼水,爬的石梯梯。所謂”籮篼水“其實是黃水河南岸至南華宮前拐彎處,形成了一大片沙灘,當時人們飲用的水有的是從河中舀取,而更多的則是以竹編籮篼埋于河邊沙灘,從籮篼中取水。由于此種水經過河沙過濾,水質更佳,所以當時家家都將籮篼埋于河灘里,相當于家家戶戶都有一口取之不竭的潔凈水井。
五鳳溪的五條街道都是以一個鳳字命名,金鳳、青鳳、小鳳、白鳳和玉鳳,被人戲稱為“金青小白玉”、而這五條街道都順山勢順河道而建,彎彎曲曲,高低錯落。其中白鳳街一面靠山,一面臨崖,寬處兩排房,窄處一排房,故被稱為“半邊街”。
五鳳溪宗祠會館眾多,值得一提的是半邊街的觀音堂了,觀音堂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這在半邊街算是規模恢宏的建筑了。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的圣誕日、成道日、出家日,善男信女都會著盛裝涌到這里來參加廟會,虔誠敬香。
古廟添神韻,民居增秀色。在五鳳溪碼頭形成之初,由于土質、土產、位置、選址、水質等因素,缺乏以農業興場建鎮的條件,故而不過有幾間“幺店子”而已。隨著沱江航運的發展,五鳳溪碼頭日漸興盛,市井繁華,商賈云集,貨物集散,人流如織。善捕商機的客棧老板們,在街巷廣建客棧客舍,迎八方賓客。
據說,當年五鳳溪的大小客棧多達三四十家,最有名的是西園、同德和、五福樓三家。其中,五福樓客棧位于半邊街,是三家中最為特別的一家。它不僅建筑別具一格,經營獨樹一幟。依山傍崖的四合院,天井四周除北向有一敞廳外,均設客房,每間客房都狹小。當年門外還建過街廊頂。整個建筑緊湊適用,舊社會,它可是全鎮有名的“紅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