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稽鎮,大約形成于隋朝,始稱桂花場,距今約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傳說是一姓蘇名稽的隱士居于此而得名,還有“蘇東坡到此稽查過”之說。
據信史記載:蘇稽在唐時為蘇稽戍,宋置蘇稽鎮,清有“蘇稽鋪”、“蘇稽鄉”之稱。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牛頭堰和明末建成的紅貓堰是境內可供自流灌溉的渠堰。蘇稽,山清水秀,物埠民豐,古代曾是佛教徒朝拜峨眉山的起點。歷史文化傳說掌故盛多,素有“龍燈之鄉、“書畫之鄉”的美稱。蘇稽的峨眉河上連接兩岸的漫水石橋是清文宗咸豐八年(1858)的古建筑。蘇稽地方特產和風味小吃豐富,味道獨特,馳名各地。
說到古鎮,如果頭腦中浮現的是千篇一律打造的相差無幾的商業古街印象的話。蘇稽鎮的老街一定會讓人失望。因為蘇稽沒有古鎮,只有一條老街,老街的古建筑并不華美保存也不好,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毫無美感,青瓦下的木質墻體已經被歲月著色成為臟兮兮的灰黑色。由于歲月的剝蝕,有些房屋墻體已壞,部分是木墻、部分是磚墻,看起來有點奇怪。而老街路面亦是坑坑洼洼,既窄又不平。
新城區也是一副老舊的樣子。持既定的印象游覽會讓人錯失這座小鎮的靈魂和氣質,無法領略它的美。蘇稽鎮的美就美在它天然古樸、去商業化的原貌。它既不丑也不臟,就像人老了臉上有皺紋一樣,蘇稽古街隨處可見歲月啃食的痕跡,沒有刻意粉飾、雕刻,迎合外地的旅人,增加原本不屬于這座小鎮的元素和浮夸氣質。街是老的,街邊青瓦灰墻小鋪里的板凳碗灶是老的。街上流動的人和生活都是那般鮮活,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
蘇稽現存的古街均在峨眉河岸邊,北岸老房最多,商鋪更密集,南岸沿河多是牛肉館和茶鋪。小鎮至今保持著單日趕集的習俗,臨趕場熱鬧非凡。盡管小鎮已膨脹甚至數倍大,老街至今仍是人群最聚集之處,充滿活力。小鎮上的露天補鞋攤、布鞋、竹刷子、竹篾兜、竹簸箕、竹撮箕在許多縣城或小鎮已不容易見,在蘇稽卻仍是生活、生產必備。
有的鋪子為更好的招攬客人,會用舊條凳搭個外擺讓商品更醒目。鄉民手工制品或者農貿產品如農資、蔬果、牲畜禽蛋、魚蝦、手納的布鞋等則沿街于人流最密集之處、甚至石橋邊沿席地開賣。耕種、收獲,閑適、踏實又知足喜樂的生活著,不插電依然喧鬧美好。午后,夕陽西下,場散,趕場的人乘著落日的余暉朝著家的方向走光了。還基本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正因如此蘇稽鎮上有些鋪子只做上午和中午的生意。
街邊落一地的狼藉被隨后暮合四起的夜收拾干凈,再迎接下一次的熱鬧。這座恬靜的川西南小鎮的日常便是如此往復。穿梭于蘇稽的古街,仿佛能摸到這座川西南小鎮的質樸純凈的靈魂,它的自在自得很感染人。另一方面蘇稽鎮亦處在新與舊的交替邊緣,時代或許終會慢慢推倒這舊往的生活方式,被喧囂代替。
“儒公橋”,橫臥峨眉河,連接兩岸,為漫水石橋。長約百米,寬4米,修建于清朝,共有16座橋墩,17個涵孔,鋪有119條細質紅砂條石。儒公橋不僅是古代樂山通往峨嵋官道上的一座重要橋梁,更是樂山市域內現存最長的一座十七孔平梁古橋。蘇稽鎮的老街分列于兩岸,儒公橋橋接起了兩岸的經濟和往來。儒公橋得名據說是咸豐六年嘉定府樂山縣“七品皇堂”……決定在峨眉河上建造一座漫水橋……地方父老為感謝縣太爺的‘德政’,取其名‘儒’,因而號曰‘儒公橋’。
所謂漫水石橋需要單講一下:漫水石橋橋面一般情況下低于路面,由塊石鋪成,多建于溪流上,水淺時水穿涵而過,水漲時大水漫橋而過,行人可涉水過橋,故為漫水橋。遇山洪暴發時則無法通過。
儒公橋北岸沿岸均是吊腳民居和商鋪,沒有觀河的過道。南岸在是沿河留街,商鋪面河沿街而建。靠河的那半邊街設有桌椅觀景曬太陽、喝茶。最有趣的當數儒公橋上至今仍在進行的商貿活動了。古時人去馬來,橋面人流量最為巨大,人多馬多,但四五米寬的橋仍寬敞,招攬生意販賣小商品再沒有比這地方更好的了。于是這樣的活動持續至今,但逢趕集,常有商販占道經營,賣什么的都有。
橋邊沒有護欄,擺攤的人就在最邊沿的橋墩落座,也不怕落河里,貨物擺在前面,隨君挑選。儒公橋對兩岸的交往起的作用可見有多大。峨眉河的水還算清澈,可以看見河底的青草柔柔的隨水流蕩漾。不禁讓人聯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看過那么多古橋,蘇稽的這座古橋是最具活力、也最皮實的。雖然遇大水洶涌之年,條石會被沖走,但這座橋從誕生之初至今仍舊保持著生命力,繼續承載著兩岸的交往。儒公橋的不遠處即是新橋。新橋車多,周圍經濟也蕭條。儒公橋人多,生意興旺。大家仍以這座石橋為中心和連接點,來來往往買賣購置物品,抑或尋找吃食。
樂山絲織業歷史悠久,唐代已有“水波綾”、“烏頭綾”等名品。作為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古驛站,樂山的絲綢得到促進發展。清初,蘇稽絲綢業興起,所產土綢以當地產素絲為原料,“俗謂之鄧陽綢”,后經發展成為著名的“嘉定大綢”。密致綿軟,透氣涼爽。暢銷國內外,到民國時,蘇稽四鄉居民約八百戶,就有五百余戶從事絲綢紡織業,蘇稽的古碼頭邊均掘井以便滌洗絲綢,號稱嘉州絲綢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