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特色小鎮熱潮源自江浙,而后的田園綜合體也是從江浙地區走出來的,名聲在外的烏鎮、拈花灣、莫干山、田園東方、基金小鎮、同里、魯家村……從樣板到全國推廣,處處走在全國的前列。為什么江浙的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有聲有色?
江浙人是“精致”的,不論生活貧窮富貴,人卻始終活得“精致”,江浙人會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會把自己整理得體面,頭發一絲不茍,皮鞋一塵不染,衣服行頭干凈利索,從容優雅,自帶氣質。
江浙人“精致”,生活更是“精致”,吃喝玩樂居,從小處透著精致。吃喝玩樂自不必多說,“淮揚菜”名滿天下,出奇的精細,八大菜系蘇菜浙菜全部位列其中;越劇、昆曲、評戲、楊劇、蘇劇……抑揚頓挫、百轉千回、聲聲入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江南姿色迷人,自魏晉始江南人對山水就鐘愛不已。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建設特色小鎮,都在做鄉村振興,很多游客過去都是為景點而買單,但是恰恰是江浙,人們過來是為了生活,這就是精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市場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學習江浙建筑空間與外形的時候,不妨看看你的市場屬性再去埋頭苦抄!想一想是否具有一個精致的市場,是否能夠引導一個精致的市場?如果不可以,那你就要尋找自己市場的特色,進行自己的特色開發了。
江浙為天下富庶之地,多詩書之家士宦之家,自科舉考試興起,不說隋唐宋元,僅僅明清兩代浙江的進士達到6505人,江蘇達到5926人。這些精英群體或貶謫或致仕回鄉,構成了江浙的開明紳士與致仕賢臣群體,盤根錯節的上層關系、水平極高的讀書群體加上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造成了江浙地區的政府,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服務型的政府,雖然以往服務的是這些特權基層,這些精英構成的精致群體。
歷史自古有之,及至近代仍是如此,民國時期的江浙政府仍然是服務于精英群體的政府,政府整體的基因就是如此。在特色小鎮的與鄉村振中也是如此,浙江的政府在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中也是承擔了重要的服務作用,不做死樣板、不走死流程,能夠在流程內有創新。
為什么這些事情發生在江浙地區,卻不那么明顯?雖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城鎮化的裹挾,卻最終還能夠自成特色?這就跟江浙地區的鎮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關了。江浙自古就是鎮域經濟發達的地方,周莊、西塘、烏鎮、同里、南潯、甪直、木瀆……江南這些鎮的發展很多都超過千年歷史,鎮域經濟一直繁衍不息。
生于此、長于此、從業于斯、發展于斯、終老于斯,江浙人不曾也不用經歷離土離鄉的發展,反而多了對土地與鄉里的眷戀,加上千百年的重鄉情結、致仕回鄉情節、報福鄉梓情節,讓江浙的鎮域能夠留得住人,不僅能夠留得住人,還因為經濟發達,還能吸引得住人。雖然高端人才也會由于各種吸引而流失,但是總體而言,比內地的許多地方都要強。
所以江浙在發展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方面,因其鎮域經濟的良性發展,能夠留住人、能夠吸引人,人們也愿意在此長情居住發展,天下燈火萬家,愿終老于斯。
“離土不離鄉、離土不離鎮”這些是江浙鎮域經濟的特點,更特色鮮明的是鄉賢治鄉的傳統。對精英階層的尊重、葉落歸根的自古承接、造富鄉梓的鄉土情懷、以及鎮鄉集體經濟的長期熏陶,讓能人治村、能人治鄉、能人治鎮成為可能,在江浙能夠找到一大群鄉土守望的能人名單,華西村的吳仁寶、烏鎮的陳向宏、靈山的吳國平、魯家村的朱仁斌……
江浙地區的特色小鎮有聲有色,它跟這里千百年孕育的精致的人有關,與他們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從而形成的精致市場息息相關,更與它的鎮域經濟發展、服務型政府有作為、長情守望的能人推進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