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于重慶市渝東南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距縣城40公里,與秀山縣接壤,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為酉東門戶。
龍潭古鎮景區以龍潭古鎮和趙世炎同志故居為主體,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龍潭因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氽水洞常積水成潭,古鎮自“龍眼”之間穿過,形如“龍鼻”,因而得名。
龍潭古鎮,起初建于渤海鄉梅樹村,因有兩個龍眼于鎮東西側而得名,古名“梅樹龍潭”。清雍正13年(1735),場鎮被一場大火燒毀,后遷往龍潭河(古稱湄蘇河)旁重建。憑借龍潭河、酉水河之便,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集鎮,古稱:“龍潭貨、龔灘錢”。
清乾隆元年(1736年),為思州分州。民國年州改為縣,設縣佐。民國二十年(1932年)實行商團合一,設總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鎮??谷諔馉幹衅冢瑴S陷的下江人紛紛逃難至此,鎮區人口曾多達5萬人。建國初期設八區區公所。1993年改設龍潭區工委,轄七鄉一鎮。
龍潭自蜀漢以來,曾相繼為“縣丞”、“巡檢”、“州同”、“縣佐”所在地,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蠻不出洞,漢不入境”土司統治政策,造就了龍潭這一千年古鎮獨有的建筑藝術和神奇的民族文化。古鎮順梅樹河而建,規模龐大,保存完好。
龍潭古鎮至今仍保存有距今已200多年的石板老街、四合院、封火墻是其獨特的建筑。龍潭古鎮有1.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筑群,是重慶市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鎮。古鎮內有文物保護單位27個,其中國家級1個,市級2個,縣級24個。
鎮上以火磚砌成的圍墻,高達十幾米或二三十米不等,再用鐵或木料砌成約1米高的楔子護墻,內修房舍。一層樓名“印子屋”,其形像一枚方印,此即獨具特色的封火桶子。
石板街從瓦廠彎(牌坊)經永興街、中心街、永勝街至永勝下街的梭子橋(垮紙廠溝)全長約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的青幽如玉,光可鑒人。另一條街起自福興橋、下抵江西潭順河街、全長0.5公里,主街寬約5米,全用方塊青石鋪成,因年代久無,歷經行人步履,石板光滑,行走其間,尤須格外小心。
現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鑒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時隱時現。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形態美觀。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墻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合院古樸幽靜,頗具特色。
在中國這么多的古代建筑物當中,古鎮古宅有的被拆掉,而有的被翻新,有的被保護起來,但是古鎮這一話題的旅游景點,一直是我們熱愛旅游的一個景點,當然現在的古鎮大多數是被商業化,以賺錢為目的。但是其景色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在下著雨,你打著油紙傘在幽深的道路上踩著青板石走著臺階,那也一副美麗的畫,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