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是我國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和反映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此外還有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長期以來,人們為了適應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創造的多樣性農業生產和豐富博大的農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驗、教訓和成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規律的認識與把握。
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仍具有現實意義。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不僅在維系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

一、農耕文化的主要內涵、主要特征、實踐原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母體和基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已發現了成千上萬處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遺址,最早的當在一萬年以前。考古證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國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諸多區域就有了相當發達的農耕文明。在漫長的傳統農業經濟社會里,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
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不但決定了中華民族歷史的進程,書寫了中國人的偉大與自豪,今天仍然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鄉村社會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農耕文化一直受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沖擊,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臨著傳統中斷和特征喪失的威脅。因此,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保護、傳承和利用農耕文化,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重要意義。
(一)主要內涵
農耕文化曾經覆蓋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那么,農耕文化的內涵是什么?西北師范大學的彭金山教授概括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八個字。
1.“應時”。農業生產聯系最直接的是時間與節氣,在中國古代,人們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節律和農業生產周期而安排的時間框架之中的。夏代的歷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氣象和相應的農事活動列在一起便于民間掌握。后來,又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人們依節氣安排農事活動。直到今天,節氣依然是人們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依據。
農業生產,本就是一種根據節氣、物候、氣象等條件而進行的具有強烈季節性特征的勞作活動,其時間性是很強的。因此,順天應時是幾千年人們恪守的準則,“不違農時”是世代農民心中的“圣經”。“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呂氏春秋、審時》)。“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得時之和,適地之宜”。應時,體現了前人對自然規律的重視。
2.“取宜”。取宜主要是對“地”來說的,即適宜、適合。中國傳統農業強調因時、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農業舉措必須遵守的原則。種莊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我們的祖先在農事活動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則,周祖農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陰陽”理念,就是“取宜”的實踐經驗總結,在指導人們認識自然和從事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3.“守則”。則,即準則、規范、秩序,它是人與自然長期互動形成的實踐原則。農耕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蘊含著“以農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榮、以禮為重”等許多優秀的文化品格。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對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崇尚和諧、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創新等優良品質的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厚土。
4.“和諧”。農業是農業生物、自然環境與人構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這就是農業的本質。天、地、人“三才”觀把農業生產看作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的、運動的整體,它所包含的整體觀、聯系觀、動態觀,貫穿于中國傳統農業的各個方面。在“三才”理論體系中,人與天、地是并列的,人與自然不是對抗的關系,而是協調的關系。幾千年來,中國的農耕文化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農耕生活的平實性與和諧性,使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并且重視和合。中國的農耕文化連綿不斷,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它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鑄就了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豐富多彩;特別是鑄就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理念,孕育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著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思想。和諧理念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趨向、行為規范,支撐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就是在天、地、人之間建立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這是農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仍是農村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和主要精神資源。
(二)主要特征
1.農耕文化的地域多樣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千變萬化,差異很大。中國很早就懂得根據不同土壤、地貌、季節與作物,“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創造了多樣性的農業生產模式。從南方的熱帶農業,到北方的寒帶農業,從東部的沿海平原,到西部的山地高原,農業的地域類型十分豐富多樣。
中國傳統農業非常注重多作物的搭配與布局,創造了間作、混作、套作等多層次的種植,提高農田生物多樣性,使農田生態系統復合化,提高穩定性。并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種群合理組合在一起,利用相生組合使種間互利共生,使用相克達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農耕文化實際上就是帶有很強的生態環境特點的地域文化。南方北方,各有差異;東部西部,各具特色。我們經常說到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等等,都表明了農耕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2.農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我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對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一部中國農業史,就是各民族的獨特文化多元交匯的歷史。各民族在其繁衍生息過程中,依據不同的環境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創造了自己的農耕文化。比如,西南的梯田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東北的狩獵文化、江南的圩田文化、蠶文化與茶文化等,都是自成體系的農業生產方式,都有與之相應的生產生活習俗。
同時,各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在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點。比如,各地的動植物品種、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等,都有文化交流傳播的印記。這其中既包括中國各民族之間的農耕文化傳播,也包括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之間的農耕文化傳播。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通過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已確認了小麥、山羊、綿羊等并非我國本土的產物,而是來自中亞或東亞。

3.農耕文化的歷史傳承性。農耕文化是人類最古老的原生性遺產文化,至今我們依然可以在鄉村的某些習俗中發現原始農耕文化的蹤影。比如,祈年求雨習俗、祭山拜地習俗、開犁開廉習俗、豐收慶典習俗等等(重農的國家的人都敬天地,敬自然。人必須要有所敬畏,不能天不怕、地不怕,要懂得感恩)。
由于環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各民族的農耕文明進程具有明顯的歷史階梯性。有的地區發展程度較高,而有一些地區發展進程較慢,但構成農耕文化的文化鏈都沒有斷。農耕文化景觀,是人類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歷史見證。作為人類文明的歷史見證,它是歷經漫長歷史不斷發展、演變和積累而逐漸形成的,它兼具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兩種不同要素和特征,凸現了人和自然之間長期而深刻的關聯,表現出極大的地域性、民族性、復雜性和多樣性。
4.農耕文化的鄉土民間性。農耕文化產生于鄉土鄉村,它與農民和土地緊密相連,與平民百姓共生共存。農耕文化的民間性特點,使它在歷史風云變幻中,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響,也不全部因時尚文化而改變。這就是農耕文化的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抗御文化進程中的都市文化和時尚文化的沖擊與同化,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延續傳承,深深植根于鄉村生活的土壤之中(如民歌、船工號子)。
中國的農耕文化、傳統文化是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美好享受的,花好、月圓、人長壽的人文理念。讓人的靈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給人希望而不是絕境;它如燈火照亮人們心中的幽暗給你以光明,它如船工的號子給疲憊的心靈以力量。古今中外,能夠打動人心、讓人難以忘懷、給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氣的民間傳統文學故事,大多是有溫暖的文化品質和文化精神的。這種溫暖和精神是一種力量,它能夠超越時空,直抵心靈;它是一種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熱起來;它是一種生命,能夠感染乃至喚醒另一個生命。
文化、文明、精神對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具有靈魂的作用。中國農耕文化、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和延續性,永遠影響、照耀和激勵著后人。(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