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布局的變化展示著寺院文化的發展脈絡。寺,這個詞最初是中國古代官署的稱謂,比如大理寺、鴻臚寺等等。東漢初年,漢明帝將迎請來的兩位西域高僧和一批馱經書的白馬安置在鴻臚寺(當時的鴻臚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外事辦),并且將鴻臚寺改名白馬寺,從此之后,“寺”便逐漸成了佛教道場的專用名詞。
中國佛教寺院隨著歷史的推移,其布局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寺院最初是以塔為中心,逐漸過渡到塔、殿并重,最后轉變為以佛殿為主體的格局。
我們現在所謂寺廟格局,成型于宋代,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合理的距離,修建若干殿堂。主要殿堂在中軸線上大致按以下順序修建:
山門——山門殿——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閣)。
此外,如果是禪宗寺院,在中軸線東西兩側還有對稱建造的體形較小的配殿和附屬設施,通常有鐘樓(東面)、鼓樓(西面)、伽藍殿(東面)、祖師殿(西面),以及客堂、禪堂、齋堂、寢堂、浴堂、寮堂、西凈(廁所)、放生池等。
以上是常見的寺院建筑模式,因地理環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筑模式也有所變化,形成了佛教寺院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一、山門和山門殿
山門是進山進寺的大門。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稱。通常中間一個大洞門,左右各一個稍小些的洞門。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天相門、天作門),故也稱三門。佛寺的山門即便只有一門,也呼之三門。山門是僧俗的分界。
山門如果設置為牌樓形式,則山門后建有山門殿。通常是一座信道式的長方形小建筑物。在殿的左右兩側各塑造一尊密跡金剛,造型為手執金剛杵的力士。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依據佛經的記載只有一個密跡金剛力士,到了隋唐時期,為了迎合中國講求對稱美的習俗而湊成兩位。左尊是怒顏張口,右尊是忿然閉唇。明代以后,山門殿中的力士由《封神演義》中的“哼”(鄭倫)、“哈”(陳奇)二將的形象所代替,逐步漢化。
二、彌勒殿(天王殿)
山門殿后是一座長方形的彌勒殿。殿中供奉彌勒,故稱彌勒殿。殿的東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故也稱天王殿。彌勒背面隔板后塑韋馱像,與之背靠背。彌勒殿前大多置放一對石獅子(左雄右雌)守衛寺門。石獅外側有一對石燈柱,底座為須彌山座,上面是透光的石燈。
有些受地形限制或規模較小的寺廟,往往沒有山門和山門殿,而用彌勒殿的三扇大門代表該寺的三門,所以彌勒殿也有“三門”、“山門”之稱謂。
三、大雄寶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寶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寶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為重檐歇山式。寺廟的主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里進行。
該殿的主尊是佛祖釋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稱釋迦為大雄,意即英勇無畏,法力無邊,能降服群魔,因此,稱該殿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供奉的雕塑像可歸納為三大類。一是大殿正中供奉主尊佛像;二是東西兩側配置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或十二圓覺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型海島觀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賢、觀音)塑像。
大雄寶殿前的大院正中擺設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的寺名。大殿前左右有一對旗桿,旗桿頂部各有一個幡斗。逢佛教重大節日,將升起“六色佛旗”,它是佛教九大標志之一(其余八大標志是塔、法輪、蓮花座或須彌座、光相、佛祖胸前的卍wàn、念珠、菩提樹、袈裟或佛腳印)。
四、本寺主供佛菩薩殿
大雄寶殿后面是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薩)的殿堂,名稱直接冠以佛菩薩稱號或法號。如福建南普陀寺,中軸線大雄寶殿之后是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薩觀世音;河南洛陽白馬寺,大雄寶殿之后是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接引超度世人到他們的極樂世界。
五、法堂
法堂,亦稱講堂。是高僧大德們講演佛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動的場所,如方丈升座、傳戒期間設戒壇等等。
法堂中央設一座臺,安放講臺和法座。法座背后的木板屏上常常繪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把說法喻為獅子吼。臺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
小一點的寺院不專設法堂,只在某一殿堂內占用一側,或在藏經樓內設一個法臺,供方丈、高僧講法用。
六、藏經樓
在本寺主供佛(菩薩)大殿之后,都建有寬大、明亮的藏經樓(或閣),用來存放佛經。經書種類很多,通稱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經”藏,是佛所說的教義、理論、思想和方法;二是“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三是“論”藏,是菩薩們和佛學大師們對佛所說的經義加以解釋、論述或發揮的論文。“十二部”是依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將它們分為十二類。
七、配殿
中軸線東西兩側還有對稱建造的體形較小的配殿和附屬設施。這里只介紹伽藍殿和祖師殿。
1、伽藍殿設在大雄寶殿右側。伽藍殿正中塑波斯匿王,左塑祗陀太子,右塑給孤獨長者,這是父子三人。殿的兩側配塑十八伽藍,是守護、保佑“僧伽藍”(佛教徒修行的場所)的十八位伽藍神。禪宗寺院以本山土地為守護神,也稱“土地堂”。
2、祖師殿設在大雄寶殿左側。以禪宗寺院為例,祖師堂通常正中塑初祖達摩,左塑六祖慧能、或馬祖、或該寺開山祖師,右塑百丈大師或該寺貢獻突出的的祖師。
在整個寺廟建筑群中,寺院的東側(左側)為僧人生活區,西側(右側)為云水堂,即接待四海云游的僧侶的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