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閩南人心中,總會藏著那么一座古大厝。這些大厝,或在村口或在溪邊,或闊綽或簡樸,都藏著他們的童真童趣,系著他們不可磨滅的鄉愁印記。南安霞美陳氏民居就是這類大厝的代表。
說起南安霞美鎮霞美村“番堵”大厝陳氏民居,知道的人無不感慨其建筑的恢弘精美。其門面裝飾最為細致,門匾題刻“潁川衍派”四字是由清末舉人曾遒所書,輝綠巖壁墻上鐫刻的家訓詩文亦是出自名家之手。門楣、門簪、柱礎、柜臺腳、墻壁等處的石雕,采用浮雕、線雕、圓雕等不同的技巧,精雕細鑿,圖案精美,所雕刻的內容多為歷史典故、戲劇人物、民間傳說,其中儐伽振翼極具獨特性。
盡管沒人居住、沒有維護,盡管被盜剝、有坍塌,盡管雜草叢生、銹跡斑斑,但陽光照耀下,其燕尾脊古厝與“番仔樓”交相輝映,仍難掩其當日的恢弘氣勢。看這一連排三座大厝,氣派堂皇的紅磚疊砌、精美細致的“二十四孝”磚雕、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鳥雕刻,都在顯示原屋主身價雄厚的背景。這排房子的主人便是當地有名的“大番客”陳炯遼、陳炯月兄弟。
陳氏兄弟于清末前往呂宋島謀生,先是做苦力,繼而當店員。有了積蓄后,就擺攤賣起了雞蛋。他們從單純的雞蛋銷售發展到蛋類加工,生意越做越紅火,在馬尼拉大街上建置商店十余間,逐漸壟斷整條街,陳炯遼也因此被稱為“雞蛋大王”。
泉州人認為娶妻、生子、起厝是人生三件大事,在海外的泉州人無論多么辛苦,都要把掙到的錢款帶回或匯入家鄉,陳氏兄弟也不例外。發家后,陳氏兄弟榮歸故里,在家鄉買地建厝,先后于1931年左右和1941年建起了五開間大厝和三開間大厝。新中國成立后,陳氏兄弟又建起了二層樓的“炯霞別墅”,建筑材料采用鋼筋水泥,轟動一時。這三座大厝整齊排列,厝厝相連,門前設有寬敞的石埕。石埕邊上建有一口石井,據說井水冬暖夏涼,曾供應周邊許多村民的用水。
厝前的發電房建于抗戰勝利后。據村里老人講述,從前整個村只有兩戶人家有電,陳氏民居是其中一戶。那時候陳氏民居一放廣播,尖仔山上的村民也跑下來聽。有一次,廣播在播放蔣介石在南京開會的講話,校長便帶著學生們前去,圍坐在石埕上聽。
在離主體建筑后方約50米的地方,陳氏兄弟還建了個蔗糖加工坊,包括磨房、舂房、長工房等十余間。從前,村里的田地種滿了甘蔗林,陳氏兄弟便收購村民的甘蔗用于蔗糖制作。
陳氏兄弟還熱心家鄉教育事業與公益事業。據說,霞光屬于較晚通電的村子,為助村民通電,陳炯遼的兒子陳垣洋將電線拉到各家各戶門口,使得家家戶戶都能通上電。由于對國家做出多種貢獻,1956年陳炯遼回國,與多名港澳僑胞一起,在中南海受毛澤東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留下珍貴的歷史鏡頭。
坊間傳說,陳炯遼的女兒陳抱治曾于泉州鯉城最繁華的“南國建成”百貨商店剪布。因穿著土布衣裳,在店里看了許久,又用手撫摸布料,店里的伙計看了不耐煩,嘲笑她買不起貴的布料就不要挑來挑去。陳抱治當即撥打電話回家,從家里運錢財過去,買下了整個“南國建成”,成為一時美談。
時過境遷,今天的陳氏民居已無當年三十余口人居住的熱鬧景象,建筑內較為脆弱,多有坍塌危險,不易走動;蔗糖加工坊雜草叢生,已無往日的繁忙;就連那口古井,也失去了昔日的歡騰與生機。
近期,陳氏民居護厝的屋頂不幸在一場大雨中倒塌。但幸好,陳氏民居已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信這個閩南建筑瑰寶可以得到修繕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