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而宗教園林是指具有宗教意義或與宗教生活密切相關的園林,它是園林體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早期的宗教園林,主要是道教宮觀園林和佛教寺院園林。
道教宮觀園林與世俗社會的園林并沒有很大的區別,它的很多理念甚至成為世俗園林設計的重要元素。比如,在道教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設計主題的園林廣為盛行。像中國園林中常見的“一池三山”(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模式,就被歷代皇家園林、私家園林所沿用,北京頤和園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格局;而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中的“小瀛洲”,也是延續這個設計思路。
在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佛教同樣采用了這種形式。中國早期很多佛寺,是官宦“舍宅為寺”,本身就有中國園林的特色,后世也沿用下來。比如,北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公元6世紀時佛寺形制就大多如此:景樂寺是“堂廡周環,曲房連接,輕條拂戶,花蕊被庭”;景明寺是“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蘭芷,垂列階墀,含風團露,留香吐馥”……而從當代留存下來的眾多古代寺院、宮觀建筑來看,莫不是如此。
在唐代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很多清真寺的建筑也采用中國園林的形式,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比如,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的上海松江清真寺就是這樣一座園林式的清真寺。松江清真寺不但各個殿堂都是飛檐聳峙、黑瓦白墻的江南民居式建筑形制,而且整體上也是中國園林式的建筑布局。清真寺內,松柏蒼蒼,修竹幽篁,青石小路,曲徑通幽。空曠的庭院、蜿蜒的白墻,以及各種精致的湖石小筑,盡得江南園林的神韻。再比如陜西西安的化覺巷清真寺,擁有西安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清真寺的殿、臺、樓、亭,疏密相宜,堪稱園林式清真寺的代表之一。
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有很多是中國園林式的,尤其是江南地區。比如,始建于清代的蘇州楊家橋天主堂,殿堂建筑都是清水磚墻、小青瓦頂、層角起翅,庭院之間有池塘、曲橋、長廊、假山、涼亭,呈現出濃郁的蘇州古典園林韻味。天主堂庭院內的圣像,同中國江南的假山涼亭結合起來,別具一格。再比如,杭州基督教會思澄堂,所有建筑都是采用中國式屋檐翹角的風格,院落格局是中國庭院式的,甚至連窗戶都采用園林式的支摘窗式。
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園林、歐洲園林、西亞園林)中,中國園林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理念的建筑體現,具有特殊的意義。正如明代造園大師計成在《園冶》中所說,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意思是說,盡管園林是“人為”設計的,但是只有“天人合一”,才是園林設計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國園林的本質在于強調“自然與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與人的差異與隔閡,而不是強化人為的因素。對于宗教園林而言也是如此。中國的宗教園林巧妙地通過山、石、湖、橋的設置,將人為的建筑元素無聲無息地融匯在環境中;由于園林是有限的空間,因此需要“以小見大”,特意將空間結構隔離分開,回避“一覽無余”的弱點,營造婉轉曲折的審美意境。
中國的宗教園林,主要是以“水”作為紐帶,將建筑中的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它不是單純以山或高臺建筑為核心、以道路建筑為紐帶,而成為以“水”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種流暢柔美、極富自然韻味的組合方式,不但在造型和色彩上給人以特殊的視覺感受,同時更反映了一種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這些建筑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
從這種理念出發,在中國的宗教園林中,也更加突出其世俗性、社會性的因素。在中國,“深受儒家和老莊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對宗教信仰一開始便持著平和的態度……因此也并不要求宗教建筑與世俗建筑的根本差異。”
所以,中國的宗教園林更具有世俗化、社會化的特征,與世俗社會的文人官僚的“士流園林”或者文化色彩更加濃厚的“人文園林”相比,中國的宗教園林沒有明顯的區別。很多中國的宗教園林建筑,無論是外觀還是功能,都強調世俗生活的建筑因素。比如,將居住、使用的功能,與游覽的功能密切結合在一起。
宗教園林當然也強調宗教性。不同宗教的園林都會將自身的宗教元素融合在內。比如,天主教堂整體建筑群的格局就會呈十字型。不過,經過園林化的處理,這些建筑群卻更加符合中國化的審美趣味。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古典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征的園林觀,絕不僅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