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長期認識自然適應自然過程的結果,它的革新和發展都不應忽視過去的經驗和成果。中國傳統農業從來就是低碳環保的。只是近幾十年中國的農業才變得“化學化”,成為污染最大的領域。傳統農業中有許多好的東西,是當地勞動人民依據自身的自然資源和物種間的關系,運用本土的、獨特的、獨創的耕作技術和實踐經驗,經過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傳承下來的生態平衡系統和農耕文化。
現在的農業生產中拋棄農家肥、有機肥,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并忽視農作物的倒茬輪作,人畜糞便無處理的排放,生產生活垃圾的任意丟棄,毀林墾荒,草原過載等不理智行為,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不僅維系自然生態平衡的生物鏈、害蟲的天敵遭到滅頂之災,而且危害到了人類自身的生活和健康。許多數千年來哺育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民間用具、民俗用品、傳統農具、傳統技藝,以及我國農業的許多優良傳統和理念正在走向衰落和消失。
農業本身具有的調節生態、田園風光、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的多樣性功能被忽視。如何在時代演進中,在發展現代農業中,有效保護和借鑒利用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使數千年傳承下來的農耕文明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繼續發揮其有益的作用,的確到了值得反思、值得重視的時候了。
面對現實如果我們束手無策,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只有按照我們人類的共同經驗:當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辦法和一條更好的路徑時,我們就要回過頭去,回到先民的智慧當中去,回到我們的傳統當中去,看看我們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遺產給后人,看看我們的先民的那些智慧和理念,今天依然需要傳承。農耕文化毫無疑問就是先民給我們留下的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遺產,是可持續發展的良好資源。農業,在生產人類賴以生存的食品及工業原料的同時,也傳承著文化和文明,農業的多樣性和多功能性需要人們不斷的認識、正確的對待、科學的利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年1號文件)中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旅游、文化傳承功能”。陳曉華副部長在2009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上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農耕文化,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有益成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現代農業,是重要的精神資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養。
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有著密切關系,在人多地少的中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不斷秉承精耕細作的集約化耕作制度,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增加農民收入,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和農村服務業,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進農村節能減排,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促進鄉村文化事業發展,同樣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民俗傳統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維系生產生態生活的和諧更離不開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

(三)傳承農耕文化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現代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品,不僅使農作物病蟲的抗藥性增強,只能使用藥量更大、藥性更強的農藥來防治病蟲害,形成惡性循環,而且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傷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鳥類(如麻雀幾乎被滅絕)、益蟲微生物,進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由于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別是一些工業企業不重視節能減排,目前我國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嚴重惡化。
農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負荷均逐年增加。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污水量約達80多億噸,生活垃圾近2億噸,70%的生活垃圾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90%以上的污水隨意直接排放。一些農村的污染程度已經威脅到人與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農村的環境狀況,農耕文化中的一些環境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傳統農業注重整體、協調、良性循環、區域差異,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和自然生態凈化過程,利用生物間的相生相克的關系,達到盡量避免濫用化肥、農藥、生長劑、除蟲劑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農業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主要體現于遺傳多樣性與棲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種上,農業通過耕種保留了大量植物資源;其次,農田及其草木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與繁衍之處。
中國傳統農業利用多樣化的種植、農業自然生態凈化,從而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穩定性。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充分適應當地自然條件達到可持續生產。因此,現在一些還保留傳統農業的地區,大多保持住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土壤、水、大氣中有害化學物質成分很少。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空氣質量優良,這些都是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必需的生態環境基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對“三農”政策就調整為:農業不再追求產量,而是食品安全;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民素質的提高。
(四)傳承農耕文化是維系田園風光與鄉村旅游的基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城鎮居民面臨環境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中產階層的人們開始渴望從喧囂、污染的城市環境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自然,在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鄉村中享受充滿田園情趣的休閑生活。通過從事農事活動,了解當地特色和民俗、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享受農耕文化精神陶冶。
古樸的農耕情調是農耕文化的載體和韻味,也是維系田園風光與鄉村旅游的基石。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傳承農耕文化的理念,利用鄉村自然環境、田園風光、農牧漁業生產、農家生活等資源條件,通過合理改造、適度開發,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旅游業相結合,為城鎮居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服務。通過這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不僅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注入豐富多彩的文化,還可以喚醒人們重視生態環境,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提高旅游品位,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成為有利于農民多渠道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保護當地自然資源特色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過去交通不便利的鄉村,各有獨特的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現在還沒被完全破壞,要特別注意珍惜和保護,適度開發與利用。中國鄉村地大物博,民風淳樸,傳統的農耕文明遺跡和生活形態都是休閑旅游發展的優勢資源與基礎。
“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寧靜舒緩的生活節奏;水車灌溉、稻田養魚、魚鷹捕魚、采藕摘茶等農耕場面;籬笆墻、山田坳、湖泊溪流、田野草地、都是美景。我國臺灣省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發展“三生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的協調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必須突出農耕文化,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反差越大,其田園意味越足;農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貼近城鎮居民親近大自然的“鄉夢”。
(五)傳承農耕文化是繁榮農村文化和鄉村旅游的靈魂。現在的人們面對千變萬化的生活,既需要物質的豐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既向往科技進步又渴望生態自然的環境。都市人們萌發的鄉愁、鄉戀,是對生活的一種重新認識與理解,追求自然與和諧、安詳與寧靜,才是人類生活最本質的方面。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要以農為本,以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為主干,以有利于農民增收、農村受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也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鄉村旅游的內在價值及附加值基本上是由農耕文化表現出來,國內外的鄉村旅游勝地,無不以文化特色作為依托。文化具有很強的輻射力、滲透力與穩定性,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雙重生產力,挖掘農村的各種潛力,整合農村的生產、生態、生活與文化資源,把資源轉化為推動農村發展的資本,形成良性互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重要功能是傳承農耕文化,使城市居民在休閑旅游中享受和體驗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清爽快樂。
近一百多年來,由于國人對文化的漠視,中國許多好的傳統遭到了我們自己的摧毀和拋棄,尤其是長期的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十年浩劫”,不僅摧毀掉了大量的傳統建筑和傳統文化,而且嚴重損害了中國“講文明、守秩序、重禮儀”的優良傳統,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一個民族在危難中失去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必將在社會穩定和發展中得到恢復與發展。
古老輝煌的中華文明需要重新振興,而振興則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從我做起,從當下的生活細節做起,才能使中華文明繼續成為生生不息、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文明的延續才能成為我們生活的現實。因此,我們繁榮農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必須豐富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保護、傳承和利用農耕文化上多下功夫。隨著人們對農耕文化的逐漸認識和充分理解,其價值也會逐步凸現出來,保護和利用好農耕文化也將會使整個社會收益。農耕文化是連接鄉村傳統生活與都市現代生活的紐帶。

三、農耕文化的傳承途徑
現代文明正在瘋狂地異化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甚至包括純樸的自然人性。城里人的空間距離越來越近,心靈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地球越來越熱,人心卻越來越冷;城市里的樓盤越來越高,住在樓里的一些人卻越來越猥瑣卑微。我們應回望傳統的村落,回味傳統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傳統的文化;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留住我們生活的根。
(一)保護好傳統民居和自然村落。古村落和傳統民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村落文化景觀,都屬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發展歷史。這種發展歷史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形成了獨特的村落文化景觀,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共同記憶。這種歷史記憶,不但能增進人們彼此間的情感,促進族群內部的認同和包容,同時還是增加每一個成員的歷史認同自豪感和歸屬感。建筑是有生命的,跳躍的生命符號反映的是人文思考,它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折射著時代的進步。
鄉村傳統的村落、獨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節慶習俗和農事活動都是農耕文化幾千年的積淀。建筑物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和有序的文化傳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民居是節能(低碳)建筑,如徽派民居、北方的窯洞,具有隔熱、保溫、隔音、透氣性好、質量輕等優點。但是,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的發展和城市文明對鄉村強大的輻射力,許多經營者誤以為鄉村旅游就是現在流行的觀光旅游,因而不但沒有珍惜、保護和利用原先遺跡的自然資源和傳統鄉村特色,反而大興土木、大拆大建,將傳統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變成了鋼筋水泥的統一模式,失去了地方特色和個性。這種做法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自然風貌,失去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資源。“建新不能廢舊,歷史不能復制”。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不是包袱、不是破爛,不是改造對象,它是民族文化。傳統是歷史文化的結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
實踐證明,當今中國最具吸引力和最受人們喜愛的杭州、蘇州等城市,正在得益于它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今中國好的、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無一不是生態環境、傳統民居和古村落保護好的,如安徽的西遞村、宏村、三河古鎮;江蘇的周莊、同里;浙江的烏鎮;江西的婺源;上海的朱家角等。這些古村落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明清建筑、小橋流水、農耕文化都是江南秀美景色的集中體現,都具有獨特地觀賞價值。
古村落的建設都遵循的是中國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要敢于對城市化的無序擴張表示反對,不要認為這是在逆潮流而動反對城市化。西方一位評定世界文化遺產的專家曾面對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人們說:我們現在有的物質,你們以后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文化遺產我們永遠不會有。
(二)構建農耕文化展覽室。為了方便旅游者對農耕文化的直觀認識,在鄉村構建農耕文化展覽館、展覽室,西方國家這一類的家庭展覽室很多,現在我國有些地方也已經開始建農耕文化展館、農耕文化園了,如內蒙古鄂爾多斯、安徽石臺縣、湖南耒陽、湖南衡山、江西南康、湖北襄樊、山西榆次后溝的農耕文化博物館,陜西楊陵的農業歷史博物館,陜西關中民俗博物院,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還有湖南郴州、江蘇揚州、山西陽曲、山西運城、四川峨嵋山、福建寧德、浙江臺州等各地,正在啟動和即將建成農耕文化園或相關博物館,民俗風情園、生態農業園正在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收藏民俗、守望民間,成為21世紀中華文化的熱點。
收集、保護、展覽傳統生產農具和生活用具,如:石磨、石缸、石臼、犁鏵、背夾、風車、水車、紡車等等傳統的農耕用具,配以相關的使用圖片和文字,用來講述和展示中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歷程。這種方式既可以使農民回味過去、珍惜、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又可讓對農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生產習俗,喚醒他們對農耕文化的興趣和自豪感。
在日益浮躁的今天,這些可親可敬的舊物和傳統農事已距離都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重讀“往事”竟有恍若幻夢之感。城市喧囂繁華背后的寂寞常常需要寧靜自然來填補和平衡,也許在農耕文化的寧靜中,人們更能洞觀滄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間的哀樂得失。最真實最自然去掉了浮飾和光環的生活,使人能夠直窺心中最本質的生活欲望。那秋日、藍天、晚霞、農景中的壯闊與淡定,其實依然無不深藏著人們無盡的鄉土眷戀。(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