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美古鎮,位于南寧市的西南部,距離南寧市區僅36公里,公路、水路、鐵路俱通過這里。揚美古鎮始建于宋代,繁榮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建鎮到民國年間,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圍的商品集散地,繁榮一時,素有“小南寧”之稱。
揚美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遍布全鎮,現有二百多處,大多分布在古鎮內的各街巷里,特色鮮明的明清民居有的還完好無損,因此今天又得名“揚美古鎮”。以古鎮、老街、碧水、金灘、奇石、怪樹著稱,也是辛亥革命黨人黃興、梁烈亞進行革命活動的根據地。
現有700余棟明清建筑,保留較為完整的景點有:清代一條街、明代民居、魁星樓、黃氏莊園、古埠碼頭等,揚美江灘以及周圍的左江亦風景如畫,其青坡懷古、劍插清泉、灘松相呼、雷峰積翠、亭對江流、金沙月夜、龍潭夕影、閣望云霞等八景尤負盛名,是目前廣西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揚美古鎮大部分居民的祖先來自山東,北宋時隨狄青平蠻南下遷居于此,故揚美人世代尊孔??讖R印證了揚美人崇儒重道的傳統,揚美這個小鎮,僅明清兩代就出了6個進士、4個舉人、30多個貢生,后輩當中也不乏博士、學者名流。
生活在揚美古鎮的居民逐漸形成平話人群,平話文化在平話人的不斷努力下日漸發展。2014年6月,揚美古鎮所在的南寧市江南區榮獲“中國平話文化之鄉”稱號。揚美雖是漢族聚居地,但由于其周邊均是壯族村落,因此揚美的文化還體現出漢壯融合的特點。
仔細觀察揚美古鎮的建筑會發現一些共同點,這些特點體現了揚美古鎮的“平話民俗”。建筑門口兩側安裝“暗孔”用于抵御敵人進攻,門旁部分石板為紅色,平話里“紅”“旺”同音,既言鴻運當頭,又暗含興旺發達之意。
建筑院內每一段臺階的級數無論多寡均為奇數。在我國中原傳統文化中,以奇數為陽數,臺階級數為陽數的宅子即陽宅,表明這是活人住的地方,而不是陰宅。拾級而上,有“步步高升”之意。臺階之下還有暗溝,排放污水的同時又不易滋生蚊蠅,令人嘆服工匠的智慧。
宅院后種有大榕樹。在傳統文化中有“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說法,屋后種樹是傳統習慣。在平話中,“榕”“龍”同音,榕樹即“龍樹”,庭院中種植榕樹寓意“龍庭”。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七柱屋、舉人屋、黃氏莊園、五疊堂等明清民居,既傳承了莊重典雅的齊魯風格,也吸收了細膩秀麗的嶺南特色。三界廟、魁星樓、觀音堂等宗教建筑,反映出當地居民敬畏神靈、順應自然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