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園結構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園,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別垣。內垣在東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點和建筑薈萃之地,包括宮廷區和古剎香山寺、洪光寺兩座大型寺廟,其間散布著瓔珞巖等自然景觀。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區,面積廣闊,散布著十五處景點,大多為欣賞自然風光之最佳處和因景而構的小園林建筑。別垣是在靜宜園北部的一區,包括有昭廟和正凝堂兩組建筑。內垣的西北區黃櫨成片,每至深秋,層林盡染,觀西山紅葉成為靜宜園的重要景觀。
靜宜園是一處天然的大型山地皇家園林,其理水因借山勢峻秀、巒岫多變、谷壑幽深而獨具幽曠空靈勝境之感,從而再現了林泉景觀,盡顯自然山林之趣味。清乾隆十年在此興建亭臺樓閣,殿宇廊軒,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后筑圍墻并賜名“靜宜園”,名列京西“三山五園”。
靜宜園分為“內垣”“外垣”和“別垣”三部分,共有大小經典建筑50余處,其中乾隆御題的28景。從這28景的命名來看,大部分都與山地的自然景觀有關系。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筑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筑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外垣占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筑物很少,山林景觀為主調;這里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別垣內有見心齋和昭廟兩處較大的建筑群。香山的景點可劃分為三個景區,即東北景區、東南景區,西北景區。
東北景區景點不多,僅包括昭廟、碧云寺和正凝堂及眼鏡湖。北門附近有小湖,水面被分為二,形似眼鏡,故名眼鏡湖。湖北岸山坡疊石造景,一虹流泉由山洞流出,形成小瀑布,有“水簾”之稱。它的北邊有香爐峰,頂峰有兩塊巨石,形如香爐而得名。由眼鏡湖往西,可達正凝堂。
這是一座水庭園林,即見心齋。這個景點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后幾經修繕,是香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院內山石、廊榭、樓閣參差錯落,轉折有致,布局活潑,古松翠柏掩映其間。
這是香山靜宜園的主要景區,也是宮廷區所在。香山二十八景中,本區占十多處。靜宜園東宮門外設城關二座,關內東西各立牌坊兩座,中架石橋,下為月河、渡橋,宮門五開間,左右朝房各三間。入宮門迎面為勤政殿,殿前有月河,殿倚山而筑,五開間,南北設配殿。宮門區西南不遠,有虛朗齋,現改建為香山飯店。
香山寺位于香山南麓,創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乾隆時改稱香山寺。寺門東向,前有牌坊、古松掩映,有“聽法松”一景。山門內有婆羅樹,南北設鐘樓鼓樓,上為戒臺壇,內正殿七開間,殿后廳堂名眼界寬,后有六會樓三層,后山上有樓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勢而建,層層而上,正中百步石級串聯著五座大殿,很有氣勢。雙清在香山寺以南山腰中,原有兩股清泉,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雙清”二字。
西北景區有朝陽洞和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還有閬風亭和多景亭。西山晴雪位于香爐峰下,地勢開闊,可一覽全園風光。森玉笏位于西山晴雪以東。山坡上,一塊巨石峭然聳立,石上刻乾隆書“森玉笏”三大字。此處山勢與四境不同,橫峰側嶺,奇澗曲徑,峻峭石峰,嵯峨爭立。乾隆作詩賞曰:“岡紛合沓、峻嶺郁嵯峨、儼若千夫立、森然萬玉羅,色無需藻繪,堅不受礱磨,山伯朝天闕,圭璋列幾多。”
玉華岫踞森玉笏不遠。在森玉笏東北半山上有玉華寺,山門東向,正殿三開間,殿西南的廳宇便是玉華岫,其東為皋涂精舍。芙蓉坪所在地勢很高,與西山晴雪處于同一高度,暑天涼爽,四周叢林密茂,院內種有青竹,環境幽靜。
天地之美,園林概之,園林之美,理水載之。香山靜宜園的營造靈活地運用了中國古典園林理水手法,同時利用時令、氣候的變化而賦予更多的園林意外意、情外情的意境之美,儼然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意山水畫卷,其情趣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