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規劃,是旅游規劃的一種。鄉村旅游往往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鄉村旅游發展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下的一個成功實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存在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市場。
根據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依據特有的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是鄉村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為鄉村是比較容易培養出特色經濟的。但同時也看到,部分地區由于缺少規劃,使得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不高,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地區甚至還出現了冷落的情況。
由此可見,加強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設計顯得非常重要,在發展鄉村旅游時,要從多個方面下功夫。簡而言之,是從前提、定位、趨勢、途徑、農戶等五個方面出發。首先,從美麗鄉村的自身的分析作為前提;定位美麗鄉村旅游產品是中高品質休閑產品;其次,產品細分和跨界鄉村旅游將成為美麗鄉村旅游的主要趨勢;通過村鎮風貌景觀的“三步走”升級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途徑;最后,對農戶提出做好提供“鄉愁服務”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兩點要求。
美麗的鄉村成為稀缺資源,要搞鄉村旅游需要兩個條件,分別是:相對美麗的鄉村環境,或者足夠超越別的村的設施條件,也就是通過足夠的投資來改變先天不足。
當鄉村概念被激烈市場競爭所瓜分殆盡之時,產品細分將會出現。初期的鄉村旅游,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消費者,此時,細分類產品和跨界搭配便會出現。
產品細分是鄉村旅游基于自身環境資源特點所直接或間接衍生出的產品內容,這里的細分,不是只在廣義的鄉村旅游產品分類,而是狹義的,以某個細分方向的深耕。例如,基于有機種植和風格特色而延伸出的主題農場,如意大利農場、某某酒莊;或者基于某類特定人群而營造的專項功能聚集,如親子、婚慶之類;再或者在占據優勢資源的條件下,根據市場消費來細分產品層次。
鄉村旅游本身,未來發展方向的核心在于:鄉愁與鄉居的極致化對比體驗。
鄉愁,是軟性方面,主要包含人文氣質和環境風格。既然是鄉村了,怎么能少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呢,這里請各位自行腦補下美好樸實的舊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那種整齊劃一的營房,不是鄉愁討論的范疇。或許這里理想化的程度略多,但也不得不矯枉過正。而且,當美好的鄉土環境成為帶來盈利資源的時候,本色出演那淡淡的樸實,也應該只是管理機制層面的問題,況且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鄉居,是硬件方面,唯指能夠讓游客住下來的設施條件。目前制約很多鄉村旅游更進一步的重要因素便是,很少有地方能夠提供出能讓城里人安心踏實住下來的地方。安全、衛生是第一層面,舒適、享受則是更進一步。如果鄉村有了與優美環境相匹配的獨特居住空間,誰還愿意再不辭辛苦開車折騰回城里呢?而且,我們的觀點認為,鄉居完全不必拘泥于傳統民居,經過改造的現代風格居所,甚至新型材質的時尚集裝箱房、汽車營地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搭配的夠好。
鄉愁是白天,鄉居是晚上,白天可以辛苦點,晚上一定要舒服些,兩相對比,難道不是最基礎、最機制的跨界對比體驗嗎?
如果你那里有優美的山水田園環境,在沒想好做哪些具體產品之前,至少你先著手設計建設一批動人的鄉居設施準沒錯。游客來了,哪怕你在村子里找個農民伯伯給他們講故事、編竹筐,估計都不會差了。
鄉村風貌景觀的“三步走“升級
制約我國大多數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因素,除了鄉居設施質量外,最主要的便是鄉村(特風貌景觀。
其中,基地,不僅是延伸至鄉村區域的服務配套的神經末梢,更是依托略有實力投資商建設一批拿得出手的鄉居,根據每個基地和投資商的特點,基地風格各異,但在一個縣域范圍內布局了:自駕車房車露營基地、融合現代藝術與涂鴉繪畫的集裝箱房基地、依托有機茶園的山地度假基地…基地本身具有一定功能,并通過基地輻射周邊鄉村區域的活動性產品,例如登山、采摘、自行車…
節點,作為明顯帶有公共配套性質的內容,應由政府主導投入建設,節點整合有觀景臺、停車場、廁所、小型服務站、交通指示牌等,在無法全面改善鄉鎮風貌的前提下,先從局部入手,帶入部分旅游服務功能與意識,納入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有錢的地方多做幾處,沒錢的地方少做幾處,讓游客有機會停下來。
農家樂,完全讓農民自主去做肯定不行,農民很難知道城里游客的要什么。至少農家樂的改造設計要政府把關,甚至最好政府聘請合適的設計公司做出方案來扶持農戶,服務也必須要培訓,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還是那句話,開始不用數量多,但必須要效果好,才能起到引領帶動作用。
除了經營農家樂之外,更多的農戶在鄉村旅游的大格局中,做好兩件事最重要,分別是:提供“鄉愁服務”和實現綠色有機農業產品供應。
服務,是體現地方人文與鄉愁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特點,鼓勵甚至獎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參與到旅游發展之中,提供一線乃至二線的服務,意識好的,提供鄉村向導、餐飲接待、手工藝展示之類,意識一般的,客房衛生、安全防護也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