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寺公園是一座尚在修建的歐式公園。與天王寺車站相鄰,作為大阪南大門的天王寺公園就如同紐約的中心公園或是倫敦的海德公園一樣,是一座市內的綠色園地。
據光緒八年《長子縣志》及碑載,元、明、清共九次修葺和增建。現存中殿和后殿,為金代木結構古建筑遺存,殿內有零星早期壁畫殘留,彌足珍貴。2011年文物主管部門對主體和周邊環境進行了修繕與整治。并依據舊址遺跡復建了山門殿,依據縣志與相關史料的記載在寺院東南隅復原了清式戲臺一座,同時增筑了清式管理用房一院。2017年于寺前擴建天王寺文化廣場。
中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杪單下昂計心造,瓜栱、慢栱、令栱抹斜。補間鋪作隱刻。用材碩大,梁架為六椽栿通搭,蜀柱交栿枓托平梁,山面丁栿上以駝峰托系頭栿。后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梁架四椽栿對后乳栿,后檐四鋪作單昂計心造。
天王寺的興建緣起于唐宋時軍神“毗沙門天王”崇拜。在唐代不空法師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于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唐明皇為感恩,特命「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并設其相」供養,佛寺也特設別院供養。
此后,唐朝軍隊之中,皆以毗沙門多聞天王形象繪制旗幟,號曰“天王旗”,以保佑武運昌隆。一時毗沙門天王聲威大震,香火極盛。多聞天王被中國軍人遵崇為“軍神”,單獨立廟祭祀。到了宋代,軍中供奉毗沙門天之風更盛,幾乎每支部隊的駐營地都建有天王堂。作為戰國末韓趙兩國戰略要地、秦漢兩朝上黨郡郡治治所、北朝西燕國國都所在地,長子城始終是上黨的軍事重鎮。隋唐以后,長子縣雖失去了上黨首府的地位,但其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仍舊受到重視。據《舊唐書》記載,唐開成(836—840)至會昌初年(841—844)昭義節度使劉稹屯重兵于長子。有軍隊,自然就會有“軍神廟”——天王寺。
明清兩朝,毗沙門天王的軍神形象日漸被淡化,尤其是滿清入主中原后,他“軍神”的職能基本上讓給了“武圣關羽”。而他與另外三位天王執掌“風調雨順”的職責卻被進一步強化,并最終確定下來,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農事神之一。四大天王是佛國著名的護法神,原本是東南西北四方的守護者,按中國思維,一談到守護便自然就想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況且自古中國便是農業為主,風調雨順自然對此十分重要。
因此,隨著佛教的中國化,乃至世俗化。佛國的四大天王便被賦予了一套中國式的解讀:南方增長天王手中持劍,劍之鋒表“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琵琶,琵琶的弦需要調,表“調”,北方多聞天王手中傘表“雨”,東方持國天王手中蛇或花狐貂表“順”,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天王寺東南隅的戲臺就是當地信眾為了酬謝四大天王護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建起來的。
長子天王寺是本地區這一類型寺觀的唯一遺存,毗沙門天王從最初的佛教護法神,再到唐宋時的軍神,乃至明清以后的農事神形象而生動的反應了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